一日孫滿足彼此的需要

東港興和社區的老人的兒孫大多不在身旁,偶爾寂寞;伊甸橘屋的身障學員需要社區融合的經驗,為未來出社會做準備,因此兩方不同的團體成員看見彼此的需要,在遊戲等互動過程當中,不知不覺滿足了彼此的需要。

文|陳玠婷     攝影|何坤益


「阿公、阿嬤,早安!」一日,伊甸屏東橘屋小作所的身障學員們一齊到東港興和里,與當地老人們共度早晨,他們極為精神的招呼聲打破剛見面的不自在,落座後就彼此互相問候了。後來他們一起做早操,利用遊戲時間彼此介紹名字,牽過對方的手,給予鼓勵與笑聲,這樣的互動純粹又直接,將伊甸期待的社區融合在不自覺當中就呈現了。

把學員從家中帶出來

帶領學員前來的社工組長李俊昇說,讓身障青年與老人互動是社區融合方式之一,因為學員家中也有祖父母,在社區生活裡也常有機會遇到鄰居老人,且據他了解,來橘屋之前,學員大多待在家,因此他們透過社區融合,能學到該怎麼與老人互動是很值得的;讓身障青年理解倫理如盡孝、尊敬,非常抽象,因此藉由實際的互動經驗,教導他們相處模式,會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社區融合能促使社會化

在橘屋的身障青年多是中度的心智障礙,無論是智能、自閉症、情緒等不同障礙類別,他們的感知並不同,對愛的認識、表達也不一樣,像是中度智能障礙的小慧,她在現場大方爽朗,嘴上喊著「阿嬤」,雙手就開始為老人按摩肩膀,隨後幾句家常話,逗得老人哈哈大笑,不僅氣氛輕鬆,更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了,李俊昇說:「小慧這麼活潑,都是因為家人在她小時候就帶著她出門,建立良好的里民關係。」李俊昇說。

而自閉症小鴻在次次社區融合的課程裡,其改變有目共睹。因自閉症患者初次到陌生環境與人群,需要極大的鼓勵與支持,才能漸漸融入,李俊昇表示小鴻的前半年,還用自己的方式認識環境,「速度比較慢,但是經驗越來越多,他的變化卻很大。」小鴻開始主動對長輩、老師分享他的想法,包括新聞、生活的大小事!

阿嬤的想念與豁達

對身障青年來說,社區融合是為未來進入社會的過程,而對老人來說,卻是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即便和這群身障青年沒有血緣關係,也無損當下的快樂。黃月雲阿嬤今年75歲,與先生兩人獨自住在東港,兒女們成年後到外地工作成婚,她的五個孫子都親手照護過,後來他們在不同地方就學、工作,也會抽空來探望他們,一家人都很積極維繫感情。

問及黃月雲阿嬤會不會想念孫子,她說會,但是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生活,她也為之欣喜,只要寒暑假回來,或者打電話聊幾句,她就滿足了。橘屋學員年齡與孫子相仿,所以相處起來特別有親切感。後來黃月雲獻唱小蘋果,搭著學員的舞步,她笑著直說今天很開心。

後來雙方的舞蹈表演、歡樂紙棒球遊戲結束後,學員為老人加送上親手繪製的卡片,多是祝福他們身體健康,開心愉快等字眼,那一筆一劃都是誠心的祝福,為這次活動做一個完滿的結束。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5 期 2015.11 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