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偉藝術探險家的行腳人生

「探險、寫書…它們不能賺許多錢,但可以實踐自己的理想,如此生命才有意義。」劉其偉用他的行動為生命添加豐富的元素,深入蠻荒、探索原始藝術,屢屢為人類學上重新建構新的一頁。他的腳程不曾停歇,與生命一次次搏鬥,他深有體悟的說:「千里跋涉可以訓練一個人走更長、更遠的路。」他對生命的熾熱,永遠沒有盡頭。

 20140214-22    

文│蘇麗華 攝影‧翻拍│何維綱   圖片提供│劉怡孫˙王永元

 人稱老頑童的劉其偉,一身卡其服裝,外加一頂帆布帽,不時叼著一根煙斗,這身裝扮就是他的金字招牌。多重身分的他,既是工程師、藝壇大師、人類學家、生態保育家、教授,終其一生都在關懷自然與人文,他的生命沒有停格,就如他所言,「不談虛妄的生死,只有轟轟烈烈幹活」,他用闖蕩的勇氣來實踐生命,造就他不凡的人生。

 緬懷過去,劉其偉喜歡探險,撰寫原始藝術,他的行動力永遠不被年齡束縛,打從60歲後進入蠻荒部落做田野採集開始,他便不間斷將他的腳蹤深入到中南美洲的印加、婆羅洲的熱帶雨林、非洲、大洋洲等地。

 陷入荒野困境 澆不息探索熱忱

 82歲組隊遠征巴布亞紐幾內亞,透過鏡頭捕捉2000張彩色幻燈片、60小時的動態影像,「人類最後石器時代世界」的樣貌得以被保存下來。87歲到索羅門群島採集當地原始藝術資料。每一次探險都驚險萬分,頂著燠熱的氣候,疲憊的身軀,還得翻山越嶺、經歷浮沙、湍流、漩渦,躲過成群昆蟲的襲擊、潛藏的毒蛇攻擊,如此地愛好與執著,不斷研究、記錄和採集標本,為的只是想保有一點文化的多樣性。當取得第一手資料時,興奮之情油然而生,他認為那是在文明社會無法體現的。

 每趟與大自然交會,都激盪出心靈的悸動。劉其偉曾說,「在叢林探險,快樂說得出來,痛苦卻不是言語能形容。」他記錄原野,豐富知識外,也深深體悟大自然教他的人生哲理。在《劉其偉傳奇百年》一書中他形容,「在叢林裡,是如此的碧綠與寧靜,雨滴敲擊簇葉的音響,華蓋上落下的蟬聲,都讓我神往,也讓我知道上蒼賜予大地生命,必須歷經艱苦,而後才能生存;也許我們要先了解叢林,才能真正體會到甚麼是藝術、生活與人生。」

美斑馬頭032  

 提倡生態保育 尊重自然定律

 長期浸淫在田野,整個蠻荒就是他的取材樣本,永遠有未知的答案等著他探索、挖掘。劉其偉記錄生態,也見證文明無情摧毀這片生長的土地和瀕臨滅絕的動物。他義不容辭擔任玉山、雪霸等國家公園榮譽警察,用筆觸將森林的悲歌、生態的怒吼化為圖像,用繪畫與寫作呼籲人類重視生態保育工作。眼見濫墾濫伐嚴重破壞自然,他大聲疾呼,「保育為期未晚,否則我們的下一代只能在博物館裡憑吊,追憶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這份禮物了。」

 尊重自然、倡導與大自然和平相處,劉其偉認為,上帝造物自有它的一番定論,「當人類闖進叢林,就是一位侵略者,一旦遭遇不測,是叢林的律法,人類無從干涉。」劉其偉深知在探險和研究的同時危險無所不在,不過他卻能在屢屢接受文化的洗禮與震撼後,把感知化成創作,一次次地憾動人心。

醉心藝術人類學 研究不曾罷手

藝術與人類學是劉其偉的最愛,雖然半路出家,未受正統訓練,他常笑稱自己是業餘的愛好者,卻絲毫不減他的創作領導地位。藝術對他來說不在於美,貴在真摯,「要定義藝術,就是感動兩個字。」

劉其偉用畢生的精力馳騁在文化藝術探險上,或許外界好奇他永遠體力過人,他曾言:「生存對我來說,就是無止盡的挑戰。我一直奮鬥不懈,從來沒有享受過清閒的滋味。」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白天忙碌,夜晚的寧靜時分,便著手寫作、整理史料,將蒐集來的片段素材整理成系統性的資訊。當久坐起身,口中不經意喊出一個「痛」字,大兒子劉怡孫聽在耳裡,才知道父親是真的痛。每天埋首在文字堆裡,手指關節也因此變了形,不過愈工作愈起勁,劉其偉從不感覺自己上了年紀,已高齡90歲了。他說,「上帝給我這麼好的體力,所以我要拚命做,比躺在床上好多了

關懷自然與人文 響應義賣活動

 綜觀劉其偉的畫作與人,對自然和人文充滿了無盡的愛與關懷。921大地震,風災重創山河的殘破景象,令他痛心,他認為教育沒有教導下一代生態保育的重要。同時他發起「921重生」,廣邀百餘位藝術家響應義賣,為災民募款。此外,也舉辦多場愛心義賣活動,將所得捐贈給伊甸和多所基金會。

 他的人生永遠沒有退休的一天,每天都是處於整裝待發的狀態。他喜歡引用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一句話:「不畏死,方知有生的價值,不知掌握有生之年,不值得一死,生與死原本都是同樣的冒險。」如果因為探險而失去性命,他了無遺憾。劉怡孫形容父親認為生命不是白走一遭,他用力讓生命發光發熱。這份精神也是他想勉勵年輕學子的。

 民國78年,伊甸有幸邀請劉其偉大師指導美藝班的身障學生作畫,伊甸執行長黃琢嵩猶記得他氣定神閒,笑談人生,放映的探險幻燈片無不吸引學員目光,冒險犯難的精神激勵人心。教畫時他最推崇大自然的顏色,問學員如何調出咖啡色?只見學員紛紛用顏料調色,他卻是拿出磨好的咖啡粉調出色澤,直誇這才是天然、最美的顏色,「老頑童一樣頑皮。」黃琢嵩說,他一生的傳奇色彩,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人如其偉。

20140214-19  

 熱心藝術教育 活出生命力

 淡泊名利的劉其偉,從不藏私,光是國立台灣美術館一館他就捐贈了103幅作品。調查研究所採集的文物也供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等之用。更有朋友三不五時跟他要畫,他不假思索便贈予,看在當時的劉怡孫眼裡,直稱父親很笨。事後領悟,這是父親待人處事的原則,教他人生的一課,心胸豁達、不要樹立敵人。

 談起父親的種種,劉怡孫試著從他身上學習做人處事的態度,那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寶貴資產。樂天、幽默、謙卑都是外界對劉其偉的形容,獲獎無數的他,上台致詞語帶幽默的說:「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情而不小心得了獎。」劉怡孫表示,父親從不批評學生的作品,用鼓勵和讚美說:「你畫得真棒!」熱心教育的他,在多所大學任教,台下常是座無虛席,師生一同回顧與神遊在藝術人類學的殿堂裡。

 「那些未被文明同化的民族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和藝術,可以給我帶來新的生命意義和藝術的啟示。」劉其偉將每次領悟轉化成與自然並存的哲理,雖然探險過程中有坎坷與挫折,卻阻撓不了他勇往直前的心,他說這些歷練只會讓他更加堅強。「在跨越困難之際,失敗與成功交會的時刻,人會被激發出更大的生命力。」

 在離世前夕,劉其偉仍在工作桌前奮戰到最後一刻,最後穿上他最愛的探險服與世人別離,留下了「老頑童—不玩了」紀念手札。他熱愛生命,過程中不曾有休止符,創造了滿滿的驚嘆號!他的奮鬥精神未曾落幕,持續在世上被歌頌、傳遞與漫延。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4.3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