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使我們完全

聖經上說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那為什麼把我造成身心障礙者?

神難道不是愛世人嗎?為什麼人世間仍然諸多苦難?

面對這麼多活在痛苦中的人,除了禱告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在伊甸經常聽到、看到這些疑問,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說:「看見苦難背後巨大的祝福,那就是相愛、相助使我們完全。」

唐慕華的書      

口述│黃琢嵩執行長 整理│王錦屏 圖片提供│校園書坊

 

在神學的範疇中有一種所謂的「苦難神學」,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表示,在伊甸的實務上,經常遇到就是服務對象提問:「如果人的形象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那怎麼會把我造成這個樣子?」、「神如果真的愛世人,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苦難,難道愛裡包含苦難嗎?」

 什麼是苦難神學

 很多身心障礙者連一份工作都不能擁有,更不要講夢想實現,究竟上帝造人為什麼會不完全,擁有不完整的肉體?黃琢嵩引用原本任教於哈佛大學,後來投身於服事身心障礙者的盧雲神父所言,「一個身心障礙者按照神的形象造,唯有教保、護理、社工三方面,透過人、透過教會、透過肢體關係,透過服事使那個不完全的人得以完全。」

 對一個身在苦難中的人,黃琢嵩以自己的經驗和長久以來的學習,他表示自己不會跟對方說加油:「因為你可能並不了解,對方得時時刻刻在為自己加油才能面對他的痛苦。」因此他選擇靜靜的、長期的陪伴,正如聖經的教導:「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哭 (羅馬書12:15) 」。

 約伯記中的約伯同樣在最痛苦無助的當下,多次問上帝「為什麼?為什麼?」,而在看見苦難背後的意義的時候,他講了一句名言:「從前我風聞有你,今天我親眼見你。」

 黃琢嵩指出,約伯是神眼中的義人,神祝福他,代表成功,但是連他也只是「風聞有?」,必須要直到經過苦難,他才能夠邁向更高、更深一層的境界:「親眼見?」。

 伊甸的服務與唐慕華

 人的盡頭是神的開始,黃琢嵩說,唐慕華所談的觀點、主題與伊甸不謀而合,都是在苦難中仍不忘記別人的苦難,也不忘記怎麼把個人的經驗奉獻出來讓上帝使用,他說,唐慕華與伊甸相同之處不在於他們經歷的苦難,而正在面對苦難的態度。

 唐慕華失婚、罹病成為身障者,但是她仍相信神可以醫治她,用她殘弱的身體向世人宣教,她勝過軟弱的精神就像她說從啟示錄當中看見祝福。黃琢嵩說一般人看啟示錄都是審判,都是天災人禍,明明是上帝對教會的批判、審判,可是唐慕華卻從中看到祝福,「這又把苦難推到另一種層次。」他表示。

所以對伊甸來講,貼近所服務對象的特性去談苦難神學,而舉辦論壇的目的之一就是激發伊甸的社工去思想「苦難的祝福跟我的關係是什麼」來做為一種靈糧。

 在殘缺上看見需要

 伊甸的創辦人劉俠說:「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黃琢嵩更具體的呼應,「在別人的殘缺上看見需要我服事的地方」,這是他對苦難神學中,助人服事的角度認為重要的面向。

 聖經說:「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黃琢嵩認為,一個人的生命藍圖如何發展,要怎麼發展,上帝自有祂的心意與計畫,「沒人喜歡苦難,但既然脫離不了,那麼我們是否能夠擁有不一樣的眼光。」只有彼此相愛、相助才能使我們每個人得以完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