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老人話圍爐 樂開懷
老年後的生活怎麼過?在沙發上「喥菇」等待一天過去,還是與電視機為伍?有人即使老了仍然堅持開開心心過每一天,他們找到了伊甸北投耆福老人中心,過個充實的晚年。
文│王錦萍 攝影│Marc
愛笑的陳賴秀媛形容76歲的自己才剛剛「初老」,先生過世後,她慢慢從喪偶的陰影走出來,不再為家中大小事操勞煩心,也不願框架自己成為對兒孫過多干涉的固執老人,而是把重心放在把自己照顧好,成就自己的快活老年。
北投老人話圍爐 樂開懷
老年後的生活怎麼過?在沙發上「喥菇」等待一天過去,還是與電視機為伍?有人即使老了仍然堅持開開心心過每一天,他們找到了伊甸北投耆福老人中心,過個充實的晚年。
文│王錦萍 攝影│Marc
愛笑的陳賴秀媛形容76歲的自己才剛剛「初老」,先生過世後,她慢慢從喪偶的陰影走出來,不再為家中大小事操勞煩心,也不願框架自己成為對兒孫過多干涉的固執老人,而是把重心放在把自己照顧好,成就自己的快活老年。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1月24日中午,宜蘭教養院內傳來熱鬧的辦桌聲,住民們正開心享受圍爐,歡樂的氣氛向四周飄散,讓附近提前感受過年氛圍,在一片稻田與平房的三星鄉,有了濃濃的人情味。
今年的圍爐,小蓮(化名)與小梅(化名)姊妹兩人,回到宜蘭教養院與媽媽阿惠(化名)團聚,一起享用豐盛的圍爐餐,度過快樂的家庭時刻。阿惠媽媽坐在兩人中間,姊妹兩人為媽媽夾菜、哄著吃、擦嘴和適時喝流質的湯水,將阿惠媽媽照顧得很好。
母女三人 相伴住教養院9年
文/尹康寓
家人相繼離世,獨居的易劉翠琴,三年前來到伊甸愛德養護中心。每到過年,在弟媳的陪伴下還可以返家與高齡的母親團聚。隨著身體功能退化,她不知能夠返家團圓的日子還有多久,但是她珍惜現在,更樂於當個老大姐,為不能返家過年的服務使用者加油打氣,更不錯過中心年前舉辦的小尾牙,與他們歡度佳節。
六歲的那一年,易劉翠琴意外從二樓樓梯滾落,傷及脊椎,但因家中經濟狀況的限制,讓她無法繼續治療,十歲以後部份功能開始出現障礙,使得日後懷孕生產時必須選擇剖腹產。直到四十三歲,自理功能逐漸退化,原本還能用拐杖支撐行走,現在則必須仰賴輪椅代步,甚至右手已經無法高舉。
弟媳探望 感受親情溫暖
易劉翠琴命運多舛,二個兒子都罹患罕見的肌肉萎縮症,在小學時相繼發病,之後皆在二十多歲時離開人世。四年前,易劉翠琴的先生也因為長年奮力的照顧家庭和工作,肝硬化辭世,守望著空屋,全家人生活的景象不斷在她的腦海內盤旋,她悲從中來每日以淚洗面,內心久久無法平復。
(右為吳成,左為照護員石積旭)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車禍、脊髓損傷癱瘓、失業、離婚…一連串的打擊讓吳成的生命從彩色變黑白。無法接受事實的他,在住進養護中心前,心裡掙扎地問:「真的要落到這種地步嗎?」如今11年過去了,吳成不但在這裡重新站起,更開心有病友和工作人員相伴。每到年節時分,工作人員輪值留守陪伴過年,讓他感動地說:「他們就像我的家人,這裡就是我的家。」
車禍致癱 人生變黑白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農曆春節來臨,在這年節期間是返鄉團聚的重要時刻,但是在伊甸養護中心卻有一群身心障礙者無法返家,甚至沒有家可回。他們的無奈無人能知,只能將想家的心情往肚裡吞,想著想著,兩行淚水不禁潸然流下…「每逢佳節倍思親」是許多服務使用者的心情寫照,為了讓他們感受即使少了親人在旁,一樣能有團圓圍爐的氛圍、有家的感覺,因此伊甸結合企業與各方的力量,為他們「辦桌」,享受不一樣的溫情。
養護中心住著一群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有些人因為家中為老舊公寓,缺乏無障礙設施,所以無法返家;而有些人的父母假日還得為家計而打拚,無法抽空前來探望;更有些人早已失去至親,無家可歸。看到訪客絡繹不絕地來訪,唯獨漏了自己,落寞之情溢於言表。愛德養護中心社工組長盧郁雯表示,他們少了親情的關愛,不時會感傷、流淚。就連社工年節輪休,都會反應好想他們(社工),希望他們趕快返回崗位。
熱鬧舉辦圍爐 打造家的感覺
即使住在機構,也要有家的感覺,甚至是他們安心的家。因此每到過年前夕,便會舉辦圍爐活動。看著服務使用者期待的心情,有的還託志工幫忙添購新衣,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到來。聊起圍爐菜色,難得吃到九孔、鮑魚等,不禁讓他們直呼:菜色太豐盛了。有企業發送紅包、有志工投入關懷、更有社工人員帶來餘興節目,配著豐盛的菜餚,喜悅之情全寫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