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14

(圖說:吳惠珍從賺得第一份薪水開始,就當起捐款人至今沒有停過。)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箴言三:27

文|王錦萍 攝影|蔡佳真

 

來自以香菜與肉圓聞名的北斗鎮,吳惠珍從第一份工作開始,長長三十年,她認識伊甸有多久就捐款了多久。

 

吳惠珍說,因為認同劉俠,從小讀文章,進而知道了劉俠創辦的伊甸基金會。當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沒有經濟負擔,有一點力量能捐款的時候,她從薪水裡面分配,雖然是小金額,但這是做得到的,「那就開始吧!」

 

成為支援前線的人

 

吳惠珍夫妻兩人皆屬軍公教,有著穩定的收入,她說:「疫情這兩年我的感觸尤其深,很多人過得並不好,我感謝家裡大小都平安,還有穩定收入,而持續捐款更踏實了我的心。」

 

這兩年,整個世界處在巨大的動盪之下,雖然無法像第一線的醫護、救災人員那樣衝鋒陷陣,但是吳惠珍樂於當第二線去支持前面的人:「有時候不知道從何下手或怎麼去出發,個人能力觸及不到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但是我相信伊甸可以,」她堅定表示:「我很慶幸自己對社會有正面的付出,透過伊甸的力量去完成。」

 

個人力量也許微小,但是涓滴成流,積少成多,便能成為一股大的力量。吳惠珍說一開始是一個人,結婚之後有了孩子就以一家為單位,這樣的長期支持源自於心中有一種堅定以及始終相信,那是內心喜樂,很有福,很滿足的感受:「我會安心的說,我們對社會有貢獻。」

 

「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來自心裡,而心存善念更具體的行動就是付出。」她說。

 

傳承

IMG_0049

(圖說:吳惠珍說因著捐款,早已跟自己的生命連結了。)

其實樂於奉獻的性格早已存在吳惠珍的基因裡,她的媽媽是早期的民意代表,很年輕就參政了,在公眾服務的領域長期貢獻己力,有顯著的成績,十分受到民眾肯定。回憶往事歷歷,吳惠珍說媽媽經常半夜兩點、三點仍在為民服務,而忙於公眾的大小事;其另一面,難免疏於家庭。

 

「媽媽的全心投入服務,幾乎缺席了我的童年,小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下雨了,媽媽拿傘來接我。」吳惠珍有著遺憾,弟弟北上讀建中、醫學院,原本該是家族榮耀,亦從沒能得到媽媽以家長身分參與。樹欲靜而風不止,當大家都成年了,有能力反哺時,媽媽卻因為太忙了疏忽健康,壯年早逝。

 

後來隨著發現伊甸有另一個捐款項目是關於照顧老人,吳惠珍像是轉移了無法親手照顧媽媽的遺憾,她決定增加款項,透過伊甸基金會的手去照顧更多社會上需要關懷的長者。此時,長期捐款的意義早已跟自己的生命連結了。

IMG_0074

(圖說:吳惠珍說,好像那是一種身教模範,不知不覺樂於付出。)

媽媽的俠女性格與劉俠的性格如此相似,「或許是潛移默化吧!」吳惠珍說:「好像那是一種身教模範,不知不覺樂於付出。」一方面,雖然成長過程也許有所遺憾;可是另一方面,吳惠珍亦傳承了媽媽熱血的基因,她以另一種方式,在不同位置上默默奉獻。

 

點滴幫助對需要的人來說如同泉湧,吳惠珍捐助伊甸是拋磚引玉,亦再給下一代作為榜樣,讓身邊的人也發揮影響力成為善的循環,三十年如一日。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1.12.23  419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