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擁有各種特色小吃的台灣,能大口享用美食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退化、失智、中風等問題可能無聲無息來報到,導致老人家吞嚥功能低落,甚至必須倚靠鼻胃管進食。
針對吞嚥困難的族群,要怎樣才能吃得安全、營養又兼顧美味?
文、攝影|許可晴 封面圖片來源|Pixabay
用餐時出現疲態、飯菜或口水露出、頻繁嗆到、一口食物分多次吞嚥、吞嚥時喉結上抬不明顯等,都屬於吞嚥功能退化的徵兆。
老人家身體的吸收能力本來就較差,而吞嚥問題一出現,當營養攝取不足,還可能連帶併發肌少症、營養不良等問題。
民以食為天。
照護吞嚥困難的長輩,「食」的問題究竟該如何改善?
在今年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中,展出了許多針對吞嚥不便者的照護食品,提供大眾新選擇。主辦方也舉行「進食吞嚥障礙者照顧模式與經營論壇」,邀請語言治療師及營養師為民眾解惑。
破除迷思! 粥其實不利吞嚥
「粥質地軟爛,一定很適合老人家!」
面對牙口不好的老人家,許多人都選擇稀飯或粥作為主食。
然而,並不是軟爛就沒問題了。
營養師曾姿瑤解釋到,粥的質地不夠均勻,在口中難以運行,入口還會產生離水現象,其實並不適合老人家食用。
當米飯遇到口水中的澱粉酶,便會產生大量水分,可能導致長輩嗆到,嚴重還可能導致吸入性肺炎。
(圖說:粥的質地不均,且容易產生離水現象。)
吃粥也不行,到底怎麼樣的食物適合吞嚥不便者?
關鍵在於食物的硬度、黏度、內聚力以及均質度。
好吞嚥的食物要符合質地均勻、軟、易成團的特性,且同時不能夠過於黏稠或是過稀。
近年來,為了讓吞嚥不便者能夠食得安全、健康又幸福,越來越多日系介護食品引進台灣,希望能透過改變食物、飲品的質地,讓食物能夠滿足吞嚥不便者的需求。
杜絕嗆咳 增稠劑讓你喝的安全
液體因為流淌速度過快,容易引起嗆咳,一般來說並不適合吞嚥不便的長輩。
為了讓他們能夠安心享受飲料、湯等液狀飲品,增稠劑能夠給予大大的幫助。
其中「護力養」便是一種粉狀增稠劑,加入不同克數的粉末便可使液體變成花蜜狀(漿狀)、蜂蜜狀(高壯)以及布丁狀等不同型態,可依照個人的需求及吞嚥能力自行調整。
(圖說:能夠依據增稠劑的量,將液體轉變成不同質地。)
市面上此類增稠產品越來越多,不僅可以減低嗆咳的風險,也可訓練長輩們的吞嚥能力,慢慢恢復液體的飲用。
各家廠商主打無色無味、低用量等不同的特色,消費者可以依自己看重的需求做挑選。
好吃又好看 塑型餐新選擇
為了讓食物安全、好吞,傳統的料理方法通常會將食物混合打成泥狀或糊狀,以方便吞嚥。
然而打出來的糊狀物並不美觀,可能降低老人家的進食意願。
這時,「食物塑型劑」便能發揮用途,讓長輩「所見即所食」!
論壇中,曾姿瑤營養師向大眾介紹到日系廠商推出的「食倍樂」食物塑型劑,只要將粉末與食材、高湯依規定比例放入食物調理機中打碎,並依序加熱、冷卻,便能在不改變食物原味、不破壞營養價值的狀況下將食物塑型回原先的模樣。
如此一來,食物不僅適合吞嚥,同時外觀、味道也符合長輩們原先對食物的認知。
(圖說:塑型餐能夠將泥狀的食品重塑成賞心悅目的模樣。)
近年來有些養護機構也開始向日本取經,將「塑型餐」的概念引入院內。日式豬排、雞腿、粽子等長輩許久無法食用的「大餐」,不再是一件無法企及的夢想。
牙口不佳 營養補充很重要!
細碎、糊狀、泥狀等食物型態,雖然能夠方便吞嚥。但其實在食物再製的過程中,許多營養素也會隨之流失。
比起固狀食物,細碎、糊泥狀的食物營養較為不足,食用的量必須增加,才能夠達到相同的營養價值。
然而,吞嚥不便的老人家通常伴隨食慾不振的問題,哪有興趣吃更多?
這時,高營養密度、提供多種營養素的營養補充品就能派上用場,在正餐後幫長輩補足所需的營養。
不只製造零食、冰淇淋,大家熟知的日本品牌「明治」也有生產營養補給飲。查覺到市面上營養補給飲有膩口、口味選擇不多的問題。業者打出小容量、多口味的策略,125毫升的小罐能夠提供203大卡的熱量,口味的選擇也增加到了六種,除了常見的香草、草莓以外,還有玉米濃湯、優格等新奇的口味,希望能提升長者的飲用意願。
(圖說:新款的營養補充飲主打小容量、多口味。)
除了液態補給品,也有業者推出半固態泥狀營養品。此產品在包裝袋中呈布丁狀,從袋口擠出後則變為泥狀。與液態相比,半固態的營養補給品可以停留在胃中較長時間,較具有飽足感,也不易引起腹瀉、胃食道逆流等病症,為營養補給新選擇。
(圖說:袋裝的營養補給凍,可供即食。)
吞嚥功能的退化並不是一張不復返的單程票,透過專業的評估以及循序漸進的訓練,縱使是倚賴鼻胃管進食的民眾,都有恢復「由口進食」的機會。
然而,究竟該吃碎食還是泥狀食?插鼻胃管的長輩要如何恢復「由口進食」?其實並沒有一套標準的答案以及SOP。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語言治療師的王雪珮提到:「了解(吞嚥困難)病因很重要!」
因應不同的病因,個案適合的食物樣態、食譜調配也會有所差異。王雪佩也介紹到,吞嚥的訓練及恢復過程需要專業的協助,必須由語言治療師確認個案適合的食物質地,再由營養師負責調配菜單。另外,醫師、護理師也必須介入,監控個案是否有感染肺炎的情形。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老人家「食」的安全與營養固然重要,如何讓長者能吃得幸福、「由口進食」至人生最後一口,同樣也是一個必須努力達成的目標。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11.17 No.405-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