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失敗無須懊惱,就像做壞了的陶土,仍可重塑成為新作品的底土。」多才多藝、多重障礙的藝術家吳宜芳分享道。

圖說:在畫布上,吳宜芳可以盡情揮灑內心的想法。

文|朱聖恩 攝影|何維綱

坐在簡樸的藤椅上,藝術家吳宜芳顯得泰然自在。清秀的臉龐綻放著豔陽般燦爛的笑容,一邊分享著畫作「蹦火仔」。此畫作以油畫的方式呈現,黑夜中漁民們辛勤地以特殊的磺火捕魚法,利用趨光性,誘使魚群前仆後繼地從水裡彈躍向漁船,畫面生動、扣人。畫作被製作成文創商品,成為最受暑期國際志工青睬的紀念小物。

 

這幅畫的創作靈感,起於吳宜芳的舅舅早年也是從事捕魚行業。如今漁業沒落,舅舅已不再從事漁業。吳宜芳本人雖然不曾親眼見識「蹦火仔」,但透過照片,加上奔馳的想像力與創作靈感,讓這項傳統技術又躍然紙上。

 

含蓄內斂的外表、內裡卻蘊藏著多項的才華。新生兒核黃疸造成了吳宜芳的聽力受損與多重障礙、也影響了她與外界的溝通能力。因著聲音的官能被關了起來,相對地,對人的臉色、表情、動作也就變得細膩敏感,有時也會有會錯意的時候。

 

「我會讀唇語,可是當別人說話快,我會看不清楚唇形。和我說話的時候,請把速度放慢一些。」

 

如果說話速度放慢,還是無法溝通。就改用簡單的文字,以筆談的方式溝通。可想而知,在這個資訊爆炸,每天都有無數的廣告、資訊、新知以「蹦火仔」之姿要擠躍進我們生活的漁船。能夠花時間靜下心、耐性與人溝通,對不少人來說都不常辦到了,更遑論是與聽障者溝通。

 

溝通受阻,也連帶影響了交友,女孩兒們間彼此閒聊、傾吐心事,對吳宜芳而言卻是得之不易的。然而透過藝術的創作,找到了可以盡情揮灑內心想法的園地。吳宜芳是多方位的藝術家,油畫、水墨畫、軟陶等都難不倒她。不僅有天份,且總是在生活中留意蒐集創作素材,積極主動地與指導老師討論靈感與構圖呈現。新鮮活潑的畫作、充滿少女情懷的軟陶小飾物等都獲得市場佳評。

圖說:萬芳啟能中心關愛吳宜芳(右)的行銷邱筱崴(左)、教保老師黃慧卿(中)

走出萬芳啟能中心的畫室,吳宜芳可是一點也沒閒著。生得一雙巧手,閒暇之餘,喜歡逛書店充實自我,照著書、無師自通地縫製布包。

 

廚房也是吳宜芳展現廚藝的小天地,不只拿畫筆、裁縫刀,還拿起了鍋鏟,煮出一桌佳餚、琳瑯滿目。萬芳啟能中心教保老師黃慧卿透露了一個過往的小故事:吳宜芳手巧、廚藝好,曾經和吳媽媽在市場租了個小攤位賣一口水餃,餃子味美、內餡實在,用得都是精選的食材。未料定價過於低廉,不敷租金等成本。賣一個餃子、虧一個餃子錢。只好收攤,重拾畫筆,美味的餃子就此成了絕響。

圖說:吳宜芳的好廚藝,煮出一桌佳餚。(圖片:吳宜芳提供)

吳宜芳與家人的關係親密,姊妹情深,姊姊已成家,有機會常回娘家與妹妹一起下廚、聊天。一直以來,吳宜芳到哪裡,媽媽也都支持、陪同,但隨著年紀漸長。家人雖仍愛著吳宜芳,但不敵歲月的刻劃,終將無法一輩子照應家中的么女,所以盼望能培養自立的生活。

 

平日總靜靜地在畫室的一隅自由創作的吳宜芳,今年五月藉著擔任台大藝術季「身障藝術家畫展暨工作坊」的講師,在人際互動上有了突破。聽力的障蔽無形中也築起了心牆。但吳宜芳不僅在藝術上勇於求新、求變,在自己的人生中,也願意勇敢嘗試,在學生們面前授課、示範軟陶的製作。「授課時,宜芳表現得落落大方,與以往對陌生人群的怯步感,顯出大幅的進步。」萬芳啟能中心行銷邱筱崴欣慰地表示。透過台大邀請參加藝術季,身障藝術家們與學生們都有機會接觸到平日生活中較不常接觸的族群。

 

在軟陶工作坊中,吳宜芳細心地講解、示範軟陶製作的步驟。初次接觸軟陶的工作坊參與者,製作時遇到作品崩塌危機,吳宜芳熱心地穿梭在參與者中指導、解救。雖然授課中吳宜芳仔細講解,但是她讓學生知道,不一定只能照著老師依樣畫葫蘆。陶土不崩塌的秘訣是要壓密邊緣,就算失敗了也無須懊惱,取出失敗的陶土,仍可用來做底土。就像吳宜芳在人生中遇到的挑戰:精美成品的底下奠定的是努力與不斷嘗試的混色陶土。

圖說:吳宜芳製作軟陶隨身鏡

侃侃聊著工作坊的點點滴滴,吳宜芳心裡卻惦記著家中已腳痛數日的媽媽。下午向萬芳啟能中心美藝班請了假回家陪伴媽媽。吳家的小女兒正在成長、茁壯。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年07月_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