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資產委員會顧問黃瑞明建築師協助伊甸小作所、早療等服務中心裝修工程,
已有兩年的時間,而家中的長者也有無障礙修繕需求的他,
在本次採訪中,特別提出其許多感同身受的需求見解。
文│張雪惠 攝影│莊永鴻 照片提供│黃瑞明
事實上,台灣很普遍的透天厝,
在無障礙修繕改建時,通常都有其局限性,
包含很普遍的門檻問題,門寬不夠,
起居室通常位於二樓,長者不易上下樓等問題。
種種限制讓家裡行動不便的老者,起居生活相當不便,
每天一起床,就得面對許多障礙與危險。
黃瑞明建築師指出,
無障礙設計是建築物的附屬,
而無障礙法令於2000年左右開始推行,
至今雖已超過15年的時間了,
但仍有許多不合乎人性與實際面的困境。
談到居家的無障礙修繕改造,
家中的父母因年老或中風,黃瑞明也曾經歷過兩次的改造,
「我老家是台灣鄉下很常見的透天厝,父親這幾年身體狀況日漸不佳,
從他開始坐輪椅後,就得把一樓的門檻拆掉,完全改成無障礙的地面;
他在如廁後無法自己擦拭,因此也幫他裝了免治馬桶,
旁邊還根據他的需求,裝了適合的高度的扶手,協助他站立起來。」
此外,扶手應該要握得住,
直徑從2.5公分到4公分不等,且適合各種年齡層設計,
而蓮蓬頭旁裝設的扶手高度,洗澡坐的椅子的穩定性,浴室地板是否止滑,
種種細微的設施,都必須一一根據使用者需求來加以考慮、設計;
泡澡的話,黃瑞明強調,行動不便的人最好不要單獨使用浴缸,
必須有人協助,極有可能因滑倒而受傷。
談及修繕重點關鍵,
他認為,絕對不要有高低差,是非常重要的,
再來,所有機能必須集中,
「尤其建議在一樓即設有一間臥室,
因為對障礙者或家人來說,而起居機能也要集中在觸手可及之處,
讓他們可以很便利地完成所有事。」
黃瑞明也點出無障礙修繕經常可見的一個迷思,
那就是行動不便的人大多是逐步的惡化,
「所以我們在修繕時,
就必須考慮案主未來可能面臨完全無法自理的狀態,
即便他現在還只是拄拐杖而已,也必須有一步到位的設計概念。
所以考慮未來會坐輪椅,門寬必須是輪椅可以進出的寬度,
現在很多把浴室門設定70公分是不對的,
因為扣掉門框就不夠了,至少要做到80公分,才會剛好。」
另外像扶手部分隨時可以外加,彈性較大,
但門確實會因為空間不足而無法任意改造,比較麻煩,
後續可以添加的設備都是小事,例如止滑墊之類的。
再來,照明要亮一點,
尤其行動不便者半夜起床很不方便,
最好在床頭就有燈的開關,很有需求性;
當然,在情況許可下,儘量不要讓行動不便者獨居,
要有伴,才能照應不足。
身障者或老者因受限於行動不便,
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好好地打發時間,對他們來說至為重要,
因此他特別注重創造集中符合各項機能的活動空間。
在談及家中危險且急需修繕的部分,
黃瑞明特別舉了自身的例子。
「我母親偶爾會很想做菜,但過程其實是危險的,
雖然她不會忘了關瓦斯,但左手無力的關係,
光是要把菜端到餐桌,就非常不方便,而且危險。」
其他危險之處如:使用瓦斯爐、門檻、樓梯底下容易撞到頭
、有輪子的傢俱、刀具的使用、曬衣的設備等等,都是很容易忽略的“險處“。
最後他語重心長地呼籲:
「其實只要細心地去觀察,就可以發現法規確實有其不足之處,
但法規是死的,我們應該要懂得變通。
在無障礙設計上一定要考慮人性,要有彈性,更重要的是要有愛心,
有旁人的協助,身心障礙者或行動不便的老者才會有溫暖,
此外也要考慮照顧者的情境,
身心障礙者畢竟還是需要跟旁人一起生活,
因此在設計上不僅僅考慮當事人,照顧者情境也很重要!」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8 期 2017.10 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