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提供相片說明。

台中泰雅族部落在921地震遭受重創,百廢待舉。德汶瑪協會用一起耕作、一起分享的Gaga精神,推出共同廚房,進而共同照顧部落兒少與長輩,發展成團隊經濟取向的社會工作。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臉書

 

921地震災後重建,原民可以在當地長治久安嗎?23年過去了,部落開展出新貌,不僅共食、共作,更發展共同照顧,推廣社區產業,寫下他們蛻變與重生的故事。

 

坐落在台中和苗栗分界的大安溪畔,有13個泰雅族部落。921那一夜,劇烈的天搖地動,部落摧毀殆盡,家園蕩然無存,對族人來說未來又該何去何從?

 

伊甸舉辦2022發展性社會工作論壇「聆.聚.釐:本土實踐與未來展望之旅」,會議中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執行秘書林建治表示,他運用在地特色,發展泰雅特色產業,用在地的力量,為部落打造出一條新的活路。

 

災後初期,外部資源尚未進駐,族人開始自力更生,男性砍竹子,女性找野菜,大家一起吃大鍋飯。簡易搭起的帳篷,就是臨時的居所。面對重建,是一條漫漫長路,家園百廢待舉,一切從零開始。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說:推動共食共作的共同廚房。)

 

原鄉深耕在地  推行共食共作

 

「談社區發展,我一直覺得要發展自己社區真實的力量,不是藉由外面力量複製進來。」但林建治一開始的想法卻不是如此。

 

他想把外界模式複製到部落,用專業改變社區。「我天真的想要大家學習電腦。」族人只能放下農耕,開始摸索與學習。實行一段時間,「發現大家務農,卻逼人家使用電腦,不一定對。」林建治發現要運用他人的專長,就是用優勢觀點,去創造機會。

 

林建治轉頭向部落社區學習。泰雅族一直有「共食共作」的Gaga傳統,大家一起耕作、一起打獵、一起分享,成為他們的文化精神。

 

傳統生活技藝裡,蘊藏了老人家的智慧。他們擅長醃漬技能,於是向他們取經。2002年催生了部落共同廚房,集結部落婦女和社工等,開始發展自有特色的美食。舉凡小米醃豬肉、泰雅風味美食、樹豆月餅等,企圖做出在地特色,成為新穎的招牌。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說:長輩保有傳統編織技術。)

傳統編織技藝流失,傳統服飾多半只能在祭典、嫁娶或表演當中才得以見著。為喚起失落已久的編織技藝,於是將它開發融入設計成為文創商品,甚至開辦青年編織班,傳承文化。

 

推廣自然農法  農園認養機制

 

部落務農,但農民一味使用農藥,不僅造成環境汙染,也對健康無益。收成的蔬果,面臨市場收購價格剝削,不敷成本。於是他們改變思維,試想該如何訂定良好的市場遊戲規則?又讓林建治陷入長考。

 

他相信秉持自然農法,才能友善對待土地。他鼓吹族人摒棄化學肥料,改用廚餘育肥,並向專業團體學習育苗技術,為的就是希望能讓人吃出健康,也能創造更多發展機會。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說:使用友善農法種植蔬菜。 )

 

2003年推出農園認養機制,用少許的認養金支持部落農園,收成後能夠配送給認養人,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讓認養人品嘗最新鮮、最道地的食材。

 

產業在地深耕,就連部落的學童與長輩都能在地接受照顧,發揮群體服務的力量。

 

下課後,部落學童可以就近到陪讀班接受照顧。結業式時,他們就在部落廚房製作創意點心,向長輩學習農耕,種植地瓜、百香果等,並上泰雅文化課程,接受在地文化的洗禮。

 

他們看重部落長輩,猶如是一本活歷史,長者不僅是文化傳遞者,也是被照顧者。協會提供長者送餐,關心他們身體狀況,例如:用藥安全、復健活動。萬一有就醫需求,也會提供他們醫療接送服務、陪同就醫。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說:用在地食材製作樹豆月餅。)

 

善用長輩智慧 創造青銀共學 

 

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老還有用,透過活化,提升長輩尊嚴與成就感。2006年,推動「廚房花園」概念,長者可以種花、種菜,陶冶性情。許多長者具備農耕技術與文化知識,亦是他們請益的對象,透過教導,傳承部落祖先的智慧。

 

此外,青銀共學也在部落上演。長者傳遞文化知識,青年用習得的美髮和按摩等技術服務長輩,創造彼此互動與學習的機會。

 

一路走來,部落從災後重建到自力更生,甚至相互照顧,讓長輩可以在地安老,實踐泰雅族Gaga的文化精神。現在的他們已從發展性社會工作到團隊經濟取向的社會工作了,林建治深耕部落,走出新的氣象。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2.7.7     425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