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病人需要的白袍仁醫──專訪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

黃達夫換圖

詹慶臨  圖片提供│和信醫院


多年來,癌症一直是國內十大死因的首位,隨著人類越來越長壽的趨勢,以及開發中國家生活習慣的改變,全球的罹癌率也正在上升中。癌症的治療過程包含身心靈三方面,需要身體的療癒、也需要心靈的支持,是長期照護服務的挑戰。

台灣優秀的治癌醫療單位與人員很多,今年5月底,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在蔡妙瑛牧師、詹慶臨顧問陪同下,首先拜訪了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希望認識醫院創新優質的文化,同時深盼在伊甸推動國人迫需的長照服務中,能建立前端醫療與後端關照的合作關係,共同為病人的福祉努力。

在九○年代伊始,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 (和信醫院的前身)秉持著「尊重生命、尊重人性、追求真理」的信念,致力於癌症醫療,當時規模還很小,就在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租用的有限空間,開始執行診治的工作。二十多年來,和信醫院這所國內第一個癌症專科的醫院,已經在國際間樹立了良好聲譽,醫療成績有目共睹。這是台灣人的福氣,帶來福氣的推手正是和信醫院的院長黃達夫醫師。

事實上,和信醫院帶給社會的觀感,成功營造出不像醫院的醫院,你可以說是讓人身心靈沉澱的安居所,你可以感覺是藝文氛圍的視覺藝廊,或者你會覺得那是有人文氣息的福祉中心。

專注聚焦 以身作則

「專注效能」──是黃院長帶領和信醫院不斷成長的要素。平常四點多起床,六點多就來到醫院,這是黃院長多年的工作習慣,「清晨那一段時間是屬於我的,在沒有任何干擾之下,可以有效率的做許多事。」享受安靜、獨處,成為一天的開始。

「聚焦簡化」──是黃院長處理繁複公事的原則。「我的生活座標很單純,行動重點只有家、醫院、機場。」難得的假日,休閒的方式是走路,從萬步中得到舒解,在沉澱中再度出發。

深受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醫療事業的終極目標是「改變生命」的思維影響,黃院長認為醫師就要以病人為中心,「我常在巡房時重新得力,更加認識自己,也找到行醫的初衷,病人是我的精神科醫生,」當黃院長去探視病人的時候,會發現許多對比,第一個發現就是病人的痛苦遠超過自己,個人再難過的事都變成小事---這是來自肉體的對比。

另外,當病人的病情得到舒緩,他們所表達的感恩謝意,也讓醫療團隊更肯定所做的事深具價值,個人的挫折都不重要了--這是精神的對比。

IMG_4366

永遠站在病人這邊

有一天,黃院長和兩位技術員在餐廳用餐,有一位病人家屬過來,請求黃院長去探視她的父親。於是,黃院長用完餐就起身趕忙要去看那位病人,那兩個技術員顧念院長的忙碌,「院長,你真的要去看他嗎?假如每一個病人都這麼期望,您的時間怎麼夠用?」黃院長笑一笑,直接以行動表達和信醫院的核心價值---永遠站在病人這一邊。

到達病房時,恰巧另外一位年輕的醫師正在巡房,黃院長聆聽病人狀況,知道是膽道癌症,癌細胞已經蔓延到兩邊的肺,會劇烈地咳嗽到不能睡,兩人研商之後,就開了讓病人可以安睡的藥,能夠壓下咳嗽症狀,也兼有止痛作用。

第二天黃院長再去探視這位病人,他激動地向黃院長連連道謝,「昨天吃了醫院加開的藥後,終於能好好睡一覺。」在病人消瘦的臉上,露出深深的皺紋所拉出的笑容,顯然氣色比昨天好多了,談到這裡,黃院長的眼眶泛出淚光:「看他那麼高興,這種心情是會傳染的,也是醫院所期待的。」在醫院,所有的病菌都必須被控制,唯有這種快樂因子要多多地「感染」到四周,就是這股善的循環力量堅定了和信醫院的信念。

醫療團隊 實証醫學

「用心聆聽」是黃院長與醫護人員的共勉,每個醫生每一診只看二十至三十位病人;初診病人要有三十分鐘詳細的診查;稱呼病人的名字,而不是床號……,這些看來簡單的原則,卻因黃院長的以身作則,卓越的管理,孕育出優質的醫院文化。

一個醫院的醫療系統,除了身體醫療之外,心靈方面的關懷也很重要,病人需要醫生護士,也需要各方面的專業人員,如營養師、心理師、社工師的介入。全院有十七個醫療團隊,成員要放下自己的偏執,避開盲點,彼此認同,共同聚焦在服務上面,才能真正做到以病人的福祉為中心。透過團隊的共同討論、安排治療計劃,讓病人得到全面的療護,而不是讓病人在不同的科別中穿梭、奔波,每個病人都是一個專案。

去年伊甸雙福學院蔡牧師的父母雙雙罹癌,來到和信求醫,醫院聽取老夫妻的期望,體諒蔡牧師當時家庭照顧人力不足,經過慎重考量,排除交义感染的可能,特別安排他們同間病房,男女病人在同間病房的情況,在其他醫院是少見的;但是制度是為病人而設立,不是要求病人配合制度,「夫妻在一起養病,比較有伴,也方便照顧的家人。」這是以病人的需求出發所做的彈性調整,非常人性化!

鼓勵進修 改善品質

回國多年,黃院長一直參與第一線的臨床工作,經過幾年觀察,他體悟,台灣醫療品質要繼續提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醫學教育。和信醫院每年甄選三至五名優秀的六年級醫學生,遠赴美國杜克大學進修三個月,如今已遴選約六十位醫生出國進修,進入美國一流的醫學殿堂學習。另外又在醫院旁加建一棟教育訓練大樓,讓和信內部人員跨科進修,也提供國內外的醫護人員與醫學生觀摩研討的機會。

黃院長一再強調醫師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擁有頭銜,或者取得高薪,而是回應救助病人的神聖使命,他鼓勵同仁不斷進修,比如閱讀論文、參加研討會等。提昇專業,不是為了建立個人的權威感,而是累積醫病的實力,讓病人得益處。

醫院設立的目標是提供病人安全、友善,優質的軟硬體,這位醫院的舵手一直是方向明確,不管是執行團隊醫療、實踐實証醫學,或是善用電腦科技、參與品質改善,為的都是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其間的過程,正如黃院長辦公室書牆上辜振甫先生的提字「但知春意發,誰知歲寒心」,雖然辛苦,但是值得。

熱心付出 家風傳承

黃院長小時候家境不錯,家裡雇用多位佣人園丁,但母親要求孩子自理內務,協助清掃。父親曾是大同區區長,為後代樹立熱心助人的風範,他提供獎學金、創造就業機會、建設鄉里。那時,家裡有一位家庭醫生,是二二八罹難者的家屬,父親幫助他在大龍峒開業。這位醫生視病猶親,待人謙和,黃院長學生時代立下行醫志願,這位家庭醫師絕對是個關鍵人物。

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表現常來自家庭的傳承,黃院長有著家風的薰陶,也在和信大家庭裡,塑造專業優質的醫院文化--用心守護病人。和信醫院的團隊似乎沒有停留在讚嘆掌聲中,這是一間學習動力很強的醫院,從空間規劃、科技整合,到每個專業人員都不斷在精益求精。

在和信醫院處處回應著「以病人福祉為中心」的精神,所要建立的不只是一家癌症專業醫院,而是二十一世紀的全球醫療典範──這是洞悉病人需要的白袍醫師黃達夫院長的初衷,也是最終的願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3 期 2015.9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