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聖恩 攝影|楊政翰、陳博霆
「左手遮住左眼,右手框著右眼看,這就是我的視力。」賴婉怡開場自我介紹,台下小學生紛紛體驗視覺受限。
身為伊甸基金會—盲人喜樂合唱團的成員,賴婉怡不時獲邀到各校園,擔任生命教育講師。是日,她受邀到「伊甸兒童體驗營」,分享視障者的童年往事。
圖說:小朋友體驗視覺受限。
「我在媽媽的肚子裡只住了7個月就出來了。」台下小朋友坐在椅子上,屁股雖然扭來扭去,耳朵可是豎著聽。
過早從媽媽的肚子裡出來,賴婉怡就成了早產兒,出生不久便住進保溫箱。她把自己的視神經比喻為還沒蓋好的橋梁,聯絡幹道不健全,以致左眼全盲,右眼看得模模糊糊。
「嗯,開刀的話,就要去台北開,成功機率30%。如果手術失敗,就都看不見了。」醫師向她的父母說明手術風險。
「啊,到底哪一個對女兒比較好呢?」賴婉怡的父母陷入天人交戰。
雖然只有一點點視力,幾經思量,爸媽還是決定別讓女兒冒這個險。
賴婉怡的家在台中,當地就有兩所著名的盲校,但父母希望她在融合的環境裡成長,所以一路求學都就讀一般學校。
教室的最前排必為賴婉怡保留一席。即便如此,黑板的字她仍舊看不清楚,另得加用望遠鏡才看得到。她的書包尺寸比同學們的都還來得大,這才裝得下大字版的課本。
上課時間可有得忙。一會兒,舉起望遠鏡看黑板;一會兒持放大鏡,確保寫字不偏出格子。
圖說:小時候上課,賴婉怡得望遠鏡與放大鏡並用。
「賴婉怡都很認真抄筆記。」老師當著全班的面誇讚她。
下課,同學好奇地借玩她的望遠鏡和放大鏡,體驗不同的視覺。
時空拉回兒童體驗營現場。
圖說:賴婉怡與兒童體驗營的小朋友分享童年往事。
「你們最喜歡什麼課呢?」賴婉怡問台下的小朋友。
「體育課。」
「下課。」
「午餐。」
大夥兒你一言我一語。
「好,換我說。」賴婉怡娓娓道出與音樂相關的回憶:「我最喜歡的是音樂課!」
當年國小的直笛隊招生,賴婉怡躍躍欲試,她的聽力佳,只試了3個音,初試就輕鬆過關,第二關來到吹直笛:
「同學等等,妳眼睛怎麼了?」當她正要吹奏,老師喊暫停。
「我看不見。」賴婉怡回答。
「好,不用吹,妳可以出去了。」老師連機會都不給,就宣告她出局。
「好壞!」台下的小聽眾替她打抱不平。
直笛隊的門關了,合唱團的門卻敞開歡迎她。從國小至今,賴婉怡不間斷地參加合唱團,歡唱的樂章不見休止符。
在合唱團裡,她專心聽、用心記,縱使看不到指揮,也能絲毫不差地融入和諧的樂音中,以致老師從未察覺賴婉怡視力不便。在她22歲那一年,合唱團將赴義大利比賽,老師安排她一段獨唱,才驚訝得知她竟看不到指揮的手勢。
「好,solo我不指揮,妳自己出來。」有別童年直笛隊不愉快的經驗。這一次,老師沒有因視障的理由而換將,反倒彈性調整。
到了義大利合唱現場。
講好速度,記下感覺,全團屏息迎接賴婉怡清亮的歌聲劃破天際,那真是美好又成功的演出經驗。
那次的合唱表演,不但展現了視障歌手的才華,更唱出了互相搭配的融合之美。演畢,有位外國女性聽眾前來,與賴婉怡臉貼臉致意,表示很喜歡她的聲音。
See me fly
I’m proud to fly up high
生命已經打開
我要哪種精彩
Believe me I can fly
I’m singing in the sky
你曾經對我說
做勇敢的女孩
分享到一個段落,賴婉怡為小朋友們帶來她最喜歡的一首歌曲「揮著翅膀的女孩」。沉浸在悠揚的歌聲,全體出乎意料地安靜下來,彷彿可見潔白的羽毛在空中飄揚。
從小到大,賴婉怡都在一般環境長大,曾因視障遭同學捉弄,也遇過數不盡的困難,但她始終保持著樂觀與感謝的心。透過這首歌,唱出她的成長歷程,用歌喉打開生命精彩,也藉此鼓勵小朋友「做勇敢的小孩」。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5.05.28 NO. 460
………………………………………..
伊甸盲人喜樂合唱團邀演,請洽詢【0929-953-393 謝國楨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