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案家,教導偕扶持

 

(圖說:到宅療育也是早療的一環,幫助孩子及早迎頭趕上成長的腳步。)

發育遲緩的孩子有個可愛的別稱,叫做「慢飛天使」。慢歸慢,終歸要飛。早期療育的重要性,便在於把握學齡前的關鍵期,給予這些孩子所需的刺激,以期幫助他們未來能夠順利銜接一般教育。說來簡單,實際操作殊不容易,除了孩子本身,同工們往往還得面對家長著急焦慮的心情,適當安撫釋疑。

「偏遠地區的家長通常比較好相處,不像一般地區的家長,因為可以得到的資訊量多,所以常常會質疑老師們的做法。」邱芳鈺的分享讓一旁的陳怡芳邊聽邊點頭。

 

「曾經有位媽媽自己本身也有一些精神狀況。有一次,我在上課的時候,她突然就拿出手機來對著我錄影。」陳怡芳說,「像這種情形,我會在事後用開玩笑的口氣提醒她:『下次錄影要提前跟我說,我才可以穿得漂亮一點!』」由於實際深入案家,在到宅服務中,關係維持顯得特別重要,而這點需要同工們各憑經驗,隨機應變。

 

「人往往要實際相處以後,才會知道對方的『點』在哪裡,」陳怡芳補充道,走進案家從事到宅服務之前,最好先在日托班累積實戰經驗。「有時家中的長輩看到我們來,會表現得很排斥,」邱芳鈺說,而陳怡芳立刻回應,「像有的媽媽是外配,案家甚至會擔心我們帶壞媳婦。」

 

三人當中,劉芷伶最是年輕,回憶起自己一開始走進案家的時候,對於一些症狀外顯的孩子,她往往不知該用什麼表情去面對。「有些孩子的狀況比較不好,可能連爸爸也不大敢抱他,就怕孩子會怎麼了。」劉芷伶語帶感慨地說,「有許多這樣的家庭,其實我們能夠給的支持並不多。」

 

「上小學以後,我們會追蹤三個月的時間,然後結案,」劉芷伶解釋,「我們會鼓勵家長多跟學校輔導室聯絡。領有身心障礙證明的孩子,資源會相對多一些,但主要還是在於經濟方面的支持。對於孩子本身來說,最好的狀況是能夠遇到適合他的好老師。」

同理心,助飛的氣流比起日托班在教室上課、團隊合作的工作方式,「一對一(家人)」的到宅服務似乎有點單打獨鬥的味道;然而回憶過去在日托班的日子,邱芳鈺深感到宅服務讓自己收穫良多。「在日托班,媽媽帶著小孩一起來教室上課,我們是『聽說』他們的問題,用專業和理性去設計課程、提供建議;現在走進案家,實際『看見』他們生活裡的難處,因為感受深刻,所以能夠更多同理案家跟小孩,對他們的要求自然有所不同。」

 

「生了小孩以後更有同理心,」陳怡芳補充,「因為看到媽媽要照顧這樣的孩子,想到同是母親,她比我辛苦得多。」陳怡芳提到從前在機構中單純做教保工作,曾經興起再回校園攻讀學位的念頭,後來為了種種因素沒有付諸實行;然而後來因著到宅服務得到許多成長與收穫,如今回想起來,似乎已經彌補了心中的遺憾。

 

(圖說:在日托班,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上課,老師則給予專業的教授和建議。)

「以前15 分鐘的時間,我會要求看著媽媽帶小孩操作這個、那個,」邱芳鈺接著說,「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會去思考,或許換個地方,像是利用洗澡的時候,可以順便做點什麼,一樣有幫助。」「有時候我們安排時間去到案家,結果不一定是上課,而是聽媽媽講話,」說到這裡,邱芳鈺大笑,「曾經有個媽媽就說,每個禮拜只有一次的機會,她一定要跟我講個夠。」

「在日托班時我們最怕碰到自己需要請假的情況,因為會讓同事的工作量增加,給別人帶來麻煩,」邱芳鈺分享,「現在團隊合作的方式不同。除了有社工提供我們所需要的資訊,必要時偕同具備其他專業技能的治療師一起服務以外,我們也會結合相近地區的幾個案家,老師們安排好路線、時間,利用共乘的方式來回,彼此接應。」

至於問到早療三人組之間的關係如何?三人你看我、我看你,不約而同地大笑起來。「她(芷伶)都說我們兩個很難控制,」陳怡芳笑說,邱芳鈺更是直言不諱,「例如她安排我們做電訪,結果我們可能會交換對象,做『內線交易』。」

 

聽見「內線交易」四個字,劉芷伶故作一臉無奈,「其實真的需要配合的時候,大家都會好好討論,有任何狀況也會直接反映,不會一意孤行。」「有些個案的狀況,或是特別感動的事情,回來以後我們也會彼此分享,聊很久。」陳怡芳說。

 

讓真愛,天天住你家

 

早療組的三位同工都不是基督徒,也都認為信仰在工作中完全不造成分別。但其中邱芳鈺對一首兒童詩歌頗有印象,現場哼唱了幾句:「讓愛天天住你家,讓

愛天天住我家⋯⋯全心全意愛我們的家!」陳怡芳則是隱約想起一段經文:「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她更進一步分享說,「好像有一句話:『一切需要主都知道』。我們常常忍不住替別人擔心,但是過了那個點之後,看見一切都成就了。真的,『一切需要主都知道』。」

 

是的。「每個人愛他,家就有光彩;每個人付出,家就不孤獨;每個人珍惜,家就有甜蜜;每個人寬恕,家就有幸福。」無論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孩子,「愛」總是唯一的解方,能給彼此帶來最好的滋潤與成長─對於慢飛天使來說,愛,更是他們最美的翅膀。

 

資料來源:伊甸基金會 〈新蘆葦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