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獲頒社會企業機構獎,伊甸執行長黃琢嵩(右)與聽障畫家宜芳(中)上台領獎。)

從身障職業重建服務再到文創商品開發,伊甸從藝術切入,幫助身障者習得一技之長,而能自食其力重新出發,融入社區生活並且回歸社會。在社會企業創新服務上,獲得「社會企業機構獎」的肯定。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光」可以幫助台灣挖掘創新的亮點;也能看見社會的需要。伊甸基金會在2018社會企業週「匯聚光源 照亮未來」暨ASSET年會的頒獎典禮上,奪得「社會創新機構獎」的殊榮,為36年來的服務再次給予肯定。

 

此次的社會企業週,頒發了「社會創新」、「社會企業創新提案競賽」以及「創新構想」三大類別獎項。台灣社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恩得表示,解決社會問題需要不同的人共同來解決它,在面臨快速轉型的社會,除了期許年輕人創業要擁抱科技之外;另一方面要再次省思生命的意義。

 

他強調,「光」可以引導未來方向,同時也能洞燭社會的需要,期盼各界能成為光的種子和光的推手,永保熱忱來解決社會問題。希冀藉由各領域的創新成果,匯聚力量共同來關懷社會。

 

伊甸成立36年來,用企業的經營的方法幫助弱勢族群,給身障者一根釣竿教他學會釣魚,因著這個方式,身障者能夠自立生活,重返社會。

 

(圖說:黃琢嵩執行長在會中以「危機中的機會--社會企業的創新與持續」為題,發表高見。)

聽障畫家宜芳就是其中一例,她因在中心美藝班習得繪畫技能,可以自食其力。伊甸基金會萬芳啟能中心主任李威廷分享道,多年的訓練下來,宜芳透過賣畫有了一些收入,間接證明自己的價值。如今,她活出不一樣的人生,不再囿限自己的障礙,回歸社區生活,例如:上街買菜、看電影、和親友吃火鍋等,「她融入社區與社會接軌,比過去多了一份自信。」

 

(圖說:李威廷主任表示,當身障者有一技在身,就有機會融入社區生活。)

李威廷進一步表示,「用科學的社會工作方法可以讓障礙者的不同變得和一般人一樣」。例如:腦麻的障礙者因為身體張力大的關係,無法好好握筆和使力,於是改用「點」的方式進行創作,在專業師資的引導下,畫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盡情的揮灑在藝術創作中。

 

(圖說:伊甸萬芳啟能中心與專業模特兒一同站上伸展台走秀,會中合影留念。圖片提供/萬芳啟能中心)

另一方面,為了讓身障者的成果可以被看見,中心舉辦服務成果展、畫展等,讓身障者可以向參觀的民眾介紹自己的畫作,學會對外表達。

 

在一次的走秀活動上,中心也安排身障者與家長一同與專業的模特兒走上伸展台,大方的穿上印有自己畫作的T恤走台步。「即便伸展台只有短短的5公尺,對照顧者和身障者來說卻多了自信與笑容,那份意義超過原本的設定和想像。」

 

當身障者一技在身,有一天可以走進社區適應生活、養活自己;從看見他們的需要上,給予幫助,就像「光」的引路人般,讓光芒向四周照耀。

 

(圖說:2018社會企業週暨ASSET年會,以「匯聚光源 照亮未來」為主題,期盼持續關懷社會的需要,光照社會需要的角落。)

 

此次奪得「社會創新機構」獎項,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指出,「創新是組織重要的基因。」他進一步說明,「伊甸基於CRPD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精神到社會企業的模式,幫助身障者達到平權,拾回生存的尊嚴、生存的自由,一路走來獲得評審團的青睞與肯定。」

 

伊甸從藝術範疇著手,是因為藝術和能力、學歷沒有必然關係,只要身障者願意、喜歡都可以來畫畫。「我們的目的不是培養畫家,而是藉由參與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能力和社會參與的想望。」

 

伊甸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多年,花了很多精神幫助身障者將限制變成自身的特色,激發他們的潛能,變成重新出發的可能性。

 

於是,從原本的身障職業重建服務到文創商品的開發,兩者之間碰撞出許多火花,而有了畫作、工藝、飾品、衣服圖案等產品;逐漸形成社會企業的模組和雛形,最後再將利潤所得回饋給身障者。

 

用社會創新的模式,思考永續發展,為身障朋友打造美好的未來想像。有如創造一道光束,照亮社會需要的角落,溫暖著彼此。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2019.1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