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長輩來到日照中心,從環境設計到服務,都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延續過去的生活習慣,絲毫嗅不到機構的味道,取而代之是家的溫馨感。
在這樣的照顧模式下,老人家開心生活,在地安老。
(圖說:伊甸副執行長何天元表示,照顧長輩要以人為中心,讓長輩在社區生活到終老。)
文.攝影│蘇麗華
當家中長輩老化,身體漸漸失能時,來到日間照顧機構能提供適時的協助,家人也能獲得喘息。老人家在這裡有陪伴與關照,延緩退化速度,在社區安心到終老。
在長照機構裡,除了硬體之外,長輩來到這裡不只是受到照顧,更重要的是要以「人」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務,換言之就是讓他們「樂在生活、熱愛生命。」伊甸副執行長何天元一語道出日照中心的功能。
他強調日照中心設計的理念,應該去機構化、社區化和提供單元照顧。機構的照顧環境不再是冰冷的樣貌,藉由個別性的服務設計,結合居家生活習慣,帶出家的溫暖。社區化要與原有的生活相互呼應,使福利服務設施能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如此才能延續在社區生活的概念。「另外,單元照顧要給予耐心、體諒與尊重。」何天元說,依據長輩的屬性,區分不同的照顧群體,以便提升照顧品質。
日照中心設計的定位,要挖掘在地特色。何天元以伊甸三峽北大公共托老中心為例指出,長輩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來自老街、山區與都會型的長輩。照顧劃分為3個單元。早期住在傳統老街的長輩,以藍染布業著稱,從文化角度來看,當年建築多為巴洛克風格,因此日照中心結合在地傳統風情,為他們打造共同回憶牆面。
另一群來自在北大新市鎮的長輩,他們大多為都會型的長者,設計則採歐式風格,貼近他們過去的生活情境。服務上,教這群長輩使用3C產品,透過手機等產品與家人連繫,增進情感;課程規劃以促進新知和學習為面向,這就是所謂的「以人為本」的照顧概念。
進到日照中心,過去長輩習慣坐籐椅、木椅具有傳統風的家具,若突然換成軟質沙發,他會無法適應。「照顧單元強調的就是以長輩的需求和角度為出發,滿足一天的生活;不會因為時空的關係,讓他們的生活習慣有太大的改變。」
硬體規劃上要讓老人家感到熟悉,軟體服務上則重視與長輩的溝通。例如:長輩過去講台語、國語,就順應他們的語言做溝通。長輩過去以務農維生,便可以設計農作活動,讓他們觸摸米粒、樹葉等自然。當過軍人的、做裁縫師、教師等,都可以根據他們過去的生活習慣設計活動,喚起過往的記憶與感受。
遇到失智長輩,則設計現實導向課程,讓他們回到現況;懷舊課程結合過去記憶,回憶美好的曾經。空間的色彩規劃也是重要的一環。當空間都是白色,失智長輩無法辨識家具和設備,因此採用黃光增加溫潤感,有助於增強辨識力。此外,氣味可與感情以及記憶連結,因此讓長輩在陽台接觸園藝,愉悅心情。「透過文化、民俗、建築、園藝、色彩等,整合不同的元素,推動全區域的職能治療。」何天元說。
長輩來到日照中心,藉由共餐擺脫孤寂,與大夥兒熱鬧暢談,一頓飯吃得有滋有味。白天,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到中心與長輩共融,孩童天真的笑容與童言童語,是長輩們的開心果。若想要獨處時,運用角落空間,規劃安靜的角落,可以讓長輩休憩、冥想與沉思,沉澱自我心情。適宜的空間、愉悅的互動與活動、全人的照顧服務,這就是社區內溫馨的另一個家,也是長輩們在地安心終老的園地。
(圖說:當去機構化,長輩不會因為空間轉換而不適應,而是延續家的生活感,才會開心自在。)
【南京機構社區化普遍】
此行參加「南京愛德基金會老人服務國際研討會」,何天元副執行長以伊甸三峽公共托老中心為例發表日照服務理念時,這些資訊對當地而言非常新穎,激起他們的探究。他發現,對岸的學習力很強,有如海綿般不停的吸收。他們不斷的汲取新知、新的照顧技巧,希望可以滿足他們的服務需求,可以看到台灣展現軟實力。相對的,台灣有可能滿足自己的軟實力而忽略自我成長,會場上不若對方積極,其實台灣的照顧模式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在照顧模式上,台灣多半參考歐美、日本的經驗,「我認為理論可以學習歐美,就國情而言,台灣長輩的生活習慣和照顧服務比較接近日本,是值得參考學習的對象。」何天元如是說。參訪南京的日照機構時,何天元發現他們有中醫推拿服務,是台灣不曾有的服務內容。再看他們的服務時間,台灣多為周間服務,鮮少思考服務使用者假日照顧該怎麼辦?他們日照服務則是全年無休,貼近人心,是一個進步點。
此外,當地的照顧單位和當地社區完全融合在一起,長輩沒有離開社區直接步行到日照機構,就像白天步行到托兒所一般,白天和晚上都沒有離開家附近,達到真正的社區化。反觀國內,照顧單位有的設在政府大樓裡,或是需要交通接送,「在社區生活和“在社區外”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何天元說,在台灣,長輩聽到機構就會感到不舒服,有如被家人遺棄之感;在南京,到老人中心或安養院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機構社區融合是普遍現象。
另外,台灣長照政策採包裹式給付,在南京是「服務包」的概念,採單一服務收費方式,也就是洗澡、打掃等額外需求都要另外付費,且收費機制一目了然;和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圖說:在社區生活到終老,是長輩的想望。)
資料來源:《 伊甸園月刊 》10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