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廖校長在承租下的田裡巡視作物)

灰濛濛的空氣、被遺忘的城市,似乎是大眾對雲林的第一印象,

但雲林卻是台灣的糧倉,供給了七成的農作物。

可以發現,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人與土地的連結,似乎逐漸式微。

廖宏彬校長身為教育家,盼望以華德福教育,讓下一代有堅強的意志,

能發揮責任感,成為一個值得託付的人。

 

文│郭依瑄     攝影│何坤益

 

秋風捎來泥土清香,雲林潮厝國小─廖校長在田裡巡視作物,襯衫袖口藏滿了風,

精瘦的骨幹和健康的小麥色皮膚,像極了樸實的農夫。

 

潮厝國小曾經因為開辦華德福教育,學生銳減到三十幾位,

但是廖校長堅持教育理想,現在學生已有一百八十人,

雲林學區外的孩子們,想要申請入學,還要排隊呢!

(圖說:農耕實習課)

食農教育 對土地友善

廖校長腳上的布鞋看起來灰撲撲的,伊甸象圈計畫經理人呂麗娟笑著說:

「他今天難得穿布鞋,平常都穿雨鞋,總是在校園裡忙著,不會待在辦公室。」

他指前方說:「因為農藥會飄過來,我們租下了這塊地,

旁邊種植較高的作物,減少農藥對孩子的影響。」

 

午休時間一到,盤裡的青菜鮮甜青翠、米飯香軟。

身為雲林子弟的廖校長,深知人類對土地的剝削,

不斷的噴灑農藥和肥料以求作物迅速成長,達成最大效益。

批發市場裡一大籃的青菜,居然只需要兩張紅色的鈔票就買的到。

(圖說:廖校長養的動物,是作物肥料來源,不會變成餐盤上的食物)

廖校長:「這樣低的單價,營養午餐會有多營養?我決定不要再讓孩子吃得不健康。」

從此,部分農田由師生耕種,也邀請了有共同理念的小農一起加入照顧農田的行列,

農田旁邊養的黃牛、山羊、雞鵝鴨,就是肥料的來源。

 

租下農地為了終止土地剝削、吃的健康,還能深化孩子們對土地的感情,

盼望其長大後對土地有責任感。在「有機農耕」的課程裡,孩子們學會友善的餵養土地。

有天下午,孩子們先跟導師報備過後,靜悄悄的到農田挖了一個洞,

把肥碩的地瓜全倒了進去,完美的分工合作,因為怕沒有烤成功,

沒有聲張,但過程中學校也沒人發現。

 

教育的時機、意義與責任

後來,辦公室傳來地瓜香,烤地瓜成功後開心的到辦公室分享給老師,這不等於是自首嗎?

廖校長笑著說:「培養孩子對周遭事物友善以及如何生活,

細想其實要成功的將番薯烤好是相當不容易的。在有限的時間中,

孩子們要分析哪種燒法最適合、要懂得怎樣減少焢窯產生的濃煙、

時間的掌控才不會放學了蕃薯卻還沒熟,這些都是課本沒教的知識,

烤好的地瓜是孩子們想要給老師的驚喜。

廖校長並不限制孩子們的發展,在旁邊關注著,

尊重每位孩子的異質性,同時也希望培養孩子的自律。

無論孩子長成一顆強壯小樹或是一朵靈性小花,都各有特色,

決不會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圖說:老師都會在黑板上畫上精美的版畫,增加孩子們學習的興趣)

就如老師桌上堆疊的空白工作本,正因為沒有框線限制,遂有了千百種可能。

孩子在吸收內化後,將所學一筆一劃記在工作本上,

翻開內頁色彩豐富,如同他們多彩的學習生活。

他們並不是為了成績而努力,而是為了好奇而學習、為了找出「自己是誰」而學習。

 

「不考試真的好嗎?」這是家長常提出的疑問,

正因為沒有考試與書本,老師必須由日常觀察累積,時時調整教學腳步,責任更大了。

然而不管是師資、家長,都需要篩選與長期的培養、溝通。

家長除了需要為孩子的教育把關,還得一同成長。

 

意志產生同理心、責任心

以溝通和真實感受來取代知識填充,給孩子選擇卻不縱容。

廖校長:「孩子會慢慢有自己的方向,累積的意志力形成堅強的骨幹,

責任感就會體現出來。進而堅持理想,秉著同理心與社會和平共處,且不傷害大自然。」

 

有次,十人九腳的趣味競賽,隊伍裡有位脆骨症小朋友(俗稱玻璃娃娃)也上場了,

廖校長驚魂未定的說:「那天我冷汗直冒,

同學們為了幫他完成一個美好的回憶,小心翼翼地走完全程。」

 

廖校長在走廊巡視著上課狀況,那雙灰撲撲的球鞋走著,幾乎沒發出聲響,猶如愛惜作物的農夫。

期待潮厝國小的幼苗們在廖校長的灌溉下長的健康茁壯,

成為有責任感且值得託付的人,讓世界越來越美好。

(圖說:左方為象圈計畫中區經理人─呂麗娟小姐,十分有熱忱的她,秉持著「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替象圈工程計畫找尋合適的社區負責人)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 2018.6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伊甸園電子報 的頭像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