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李惠蘭修女談起孩子都笑彎了雙眼。)
前往屏東滿州愛加倍的路上,行駛在空曠無一人一車的鄉間小路,
這天空氣中富含水氣,看不見陽光的日子微微飄著細雨。
抵達目的地,看見鐵皮屋的外牆上繪有艘載著長頸鹿、獅子、台灣黑熊等可愛動物的船隻,
船身上寫著「愛加倍號」,它就是社區弱勢孩童愛的基地。
文│邱慶宜 攝影│曾屏獻
走進課輔教室,小小的空間裡面放滿桌椅,小小的正適合這群孩子。
「這些桌椅都是我去載人家學校不要的。」李惠蘭修女說。
看起來狀態都很好的桌椅卻這樣被丟棄實在可惜,只是因為太小,不合本來的國中生使用,
因此修女就將它們搬回滿州,學生用起來還算堪用。
教室四周堆滿雜物與孩子們的參考書,
「這個地方剛開始沒有電燈、沒有廁所,到現在這樣不容易啊~」李惠蘭修女感恩知足的說。
身為滿州在地人,從台北打拼多年後回到故鄉,一切都已經人事已非,2004年回到滿州的她,
剛開始想從事老人服務,在一次屏東的春吶音樂節後,李惠蘭修女發現春吶所留下的問題:
垃圾、黑道、毒品,這些毒瘤正侵蝕著滿州的孩子,她決定連根拔除!
志向轉為看見孩子的需求,李惠蘭修女找到滿州國小校長,希望能夠做些奉獻。
2006年,李惠蘭修女開辦課照班,成為老師、專車司機身兼多職,
專車接送不同學校的孩子來上課,結束再一一送回家。
2009年,與伊甸合作「象圈工程計畫」,儘管資源有限,
她仍舊堅持著,為偏鄉的孩子培養學習環境。
本來上課意願就不高的孩子,來到這裡,經過李惠蘭修女的引導,
慢慢培養出學習的習慣,成績自然就大幅成長。
從滿口髒話的模樣成長到有禮貌、講道理,使李惠蘭相當欣慰。
(圖說:李惠蘭修女拿出孩子們的作業練習簿,工整的字跡驚艷大家。)
當孩子的成績明顯成長,從剛開始是學校老師介紹學生來課輔班,
到現在經過家長的口耳相傳,成為大家爭先恐後想進入的優質小教室。
學生最多的時候甚至到達3、40人,後來因偏鄉的少子化等問題,便將學生名額縮減至10人。
從修女的談話中,可以聽出她對每位孩子的重視與付出,
了解他們的家庭、功課進步幅度、與同儕的相處等等,小班制效果顯著。
為了訓練孩子成為更傑出的人,李惠蘭修女祭出獎賞。
規定孩子默寫《弟子規》,甚至是它的註解,就能獲得獎賞。
有趣的是,這些獎金都是蓋過修女姓名章的「假鈔」!
每到繳學費時,孩子們可以拿著累積的「假鈔獎金」跟修女換真鈔,繳學費。
這個課輔班的孩子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都來自弱勢家庭。
這些積攢下來的獎金可以稍微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
聊到這兒,李惠蘭修女興奮得拿出孩子們默寫的作業簿,
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字跡都相當工整,聽到眾人的驚呼聲,李惠蘭修女止不住驕傲的嘴角,
待這些學生視如己出的心顯而易見,高興的與我們分享:
哪個孩子考了兩科100分、誰又進步了多少。
(圖說:孩子們有個空間能夠練習十鼓,每個都開心得不得了!)
為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因緣際會之下,孩子接觸到了十鼓,
由於練習十鼓是需要有紀律、有要求的,「這些孩子正需要這些!」
從此這些孩子有如找到了人生新重心。練習的過程中,記憶力也漸漸訓練出來,
原因無他,只因打鼓的時候,沒有樂譜可看,甚至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武打的動作,
他們必須將樂譜及動作都烙印在腦海中,才能成為完美演出。
在他們不斷的努力下,終於開始被看見,修女帶著他們到處表演累積經驗,
「他們對社會的刺激太少,這剛好是個很好的機會。」李惠蘭修女說。
在這間教室的孩子,不只低頭學習,還會抬頭向外走出。
除了十鼓這項一技之長,修女還會帶他們走出教室,
體驗採草莓的樂趣、到沙灘進行「淨灘護蟹」撿垃圾、訓練他們成為國家公園解說員,
「他們會自己招攬客人呢!」成為解說員讓孩子更有自信,口條也更加清晰有條理。
「修女不僅本身就是國家公園解說員,還是學校志工的說故事媽媽,身兼多職呢!」
伊甸南區象圈經理人蔡佩蓉忍不住說道。
兩人因伊甸的「象圈工程計畫」認識多年,對於修女的精采生活更是敬佩不已,
難怪孩子的生活也一併豐富了起來。
(圖說:象圈經理人蔡佩蓉談起社區的困難時,難掩真情流露。)
笑稱南部的象圈猶如「邊疆地帶」的蔡佩蓉分享,在偏鄉找人才是最困難的,
因此有李惠蘭修女的付出,讓她甚是感動。
修女也表示:「這條路要堅持下去真的不容易,
因為信仰、因為有主的帶領,讓我繼續走下去。」
堅持「品格第一」的教育,讓這裡的孩子漸漸回到正軌,
陪伴他們、培養積極的學習力是這間課輔班的重點。
「他們就是需要一個機會。給他們一個機會建立信心,利用同儕的環境力量,
導正他們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他們也是有競爭力的。」
李惠蘭修女分享一位課輔班的女孩,因成績優異,修女為她的推薦信下了相當的努力,
女孩因此進入當地的好學校,讓修女為她感到驕傲。
「我立志要培養滿州未來的領導人!」李惠蘭修女誇下海口、信誓旦旦的說。
今年65歲的她,問修女什麼時候要退休?「我辛苦一點沒關係啦!當然要做到不能做為止呀!」
開朗的聲音,讓人印象深刻,如蔡佩蓉所說,在這裡要找人才真的不容易,
偶爾會有心旅行的志工來訪,不過也解救不了這裡人才緊縮的狀態。
李惠蘭修女的這份服務心志,著實令人為之動容,為偏鄉的教育環境點上一盞明燈。
(圖說:李惠蘭修女帶孩子到草莓園體驗,大家都好開心呀!)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期 2018.6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