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起來非常溫柔的教保老師林懷恩,進入伊甸汐止小作所服務已三年多了。
說話的樣子輕輕柔柔,兼具感性韌性的她,
不喜歡權威,總是能依學員的個別差異,
引導他們學習自立態度與技能。
文│張雪惠 攝影│何維綱
目前汐止小作所共有19位學生,懷恩老師主責其中5位,她表示,
這邊的工作是帶著學員做代工訓練,每週20小時。
她進一步說:「這裡的孩子學習時間較一般人長,所以要多給他們一些耐心和愛心。」
對於學員的不足,懷恩老師總是以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對待他們,
然而這般的愛心與同理心是其來有自的。
「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姐姐是一個很優秀的人,
親戚和家人比較看重姐姐,經常拿我跟她比較,
對我跟對姐姐的態度很不一樣,
我從小就一直想,為何一定要很優秀才會被重視?」
「還有,我父親是很權威型的人,
管教方式是不順他的意就會被打,
就算沒犯錯也常被打。這樣的環境下,
我很不解的是,為何只有別人定義的好,才是真的好,
沒達到就是不好嗎?這也是我會走助人工作的最主要原因。」
因此,在教育引導孩子,她始終保持彈性與寬容的信念:
「其實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其價值,
我想透過這份工作,讓大家找到肯定自己價值的位置,
而非一昧的跟別人比較!」
即便對助人工作極有熱誠,
但進汐止小作所初期,曾因當時才正式營運不久,
人力流動加上行政作業不熟悉,而一度萌生去意。
後來因人力逐漸到位,加上信仰的力量加持,
她跨過難關,現在不但帶的非常得心應手,更深深的愛上這份工作。
她笑說,每天看著學員開心的來上班,自己也跟著開心起來。
「學員很可愛,每天來到這裡,一定會跟我們打招呼,
偶爾就算被指責,也是很單純的接受,並不會延續不開心的情緒,
如果我也可以擁有這般簡單的幸福感就好了!」
雖然身為老師,但孩子們的單純與善良,倒成了自己學習的榜樣。
看著他們慢慢地成長,漸漸在改變,
心中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不言而喻了。
(照片為小作所學員↑)
例如:一個自閉症孩子,原本不會找人家聊天,都是自己一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
三年來,
透過假日分享訓練表達能力,
透過活動促使他與旁人互動,
現在他變得會跟所有同學打招呼,人際互動大大改善。
其實懷恩老師自己就有一個高二的兒子,正值叛逆期,
但她知道要用什麼方式跟孩子溝通,避免哪些互動模式,
這樣的教育模式,也套用在這些學員身上,
孩子們很喜歡和她接近,
甚至畢業後,還繼續跟她分享自己的生活,說心裡話,
可見懷恩老師的愛心,傳到孩子心裡,彼此彷若親子般的親密。
提及印象最深刻的學員,林懷恩立刻談到小民(化名)。
「小民有智能障礙,精神疾病,另有糖尿病併發視力問題和血癌,
家裡只剩一個哥哥照顧他。
才30初頭的他,喜歡和人聊天,但有認知問題,
哥哥怕他被騙,轉介來到我們這裡,
剛開始很擔心他的狀況,因為他有妄想症狀,還曾因此在外面被人揍!
不過他很可愛,也喜歡來這裡,非常遵守規範,且喜歡工作的一個學員,
他常常跟我們說他起結婚的夢想……只是,
進來一年的時間,突然因血癌過世,
我們心裡蠻難過,因為學員們都很年輕,從沒想過會遇到這樣的事……。」
學員在大家都沒預料的狀態下去世,讓懷恩老師對這份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她說:「我希望自己可以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去陪伴他們走這一段日,
不論時間或長或短,期待自己用他們可以接受的方式,
像一個教練給他們方法,訓練他們,讓他們可以自立,
就算不一定能走到那裡,但總希望自己可以盡最大努力,
公正對待每一個學員,絕不放棄他們每一個人!」
採訪過程中,懷恩老師始終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說著每一件事,
在她身上,我們看到愛的柔軟與堅韌,正是這份愛的力量,
支撐著她像媽媽一般的帶學員,陪伴他們成長。
希望未來她能像她的名字懷恩-懷抱恩典一樣,
持續幫助更多的孩子,
引導他們懷抱神的恩典,走向快樂自立的人生道路!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7 期 2017.9 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