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服務偏鄉早療孩童

徐培純帶著早療孩童上團課,她引導孩子步步闖過設計的關卡,藉遊戲氛圍,她讓職能治療課變得生動有趣。徐培純說在偏鄉的第一線服務讓自己更踏實,更加堅定未來繼續服務弱勢朋友。

文・攝影|陳玠婷

徐培純還是學生時期,就已下定決心未來工作要走出醫院診所體制,以直接服務為先,因此她在兩年前進入伊甸林園小漁夫學園擔任教保員,後考上職能治療師,繼續在小漁夫、高雄其他身障成人單位服務。她身為身心障礙者的家屬,十分明白自己投入服務的初衷,「妹妹小時候生病高燒,成為中度智能障礙者,很可惜那時候沒有接觸早療,所以我想極早介入這個領域,幫助更多孩子。」

徐培純說,現在偏鄉早療的機會比以前多,但是還是需要更多人與資源進入,尋找在家等待幫助的人們。她回憶因為妹妹小時候沒有機會接觸早療,所以錯失極早進步的機會,現在她能做的就是常帶妹妹融入社區,培養生活自理技能,就跟現在帶著慢飛天使一樣。

她表示現在進入早療領域,希望自己陪伴孩子融入社區,建立人際互動經驗,有助未來就學、就業與生活。而小漁夫學園的沒有間斷過的社區適應很讓徐培純認同,她以多重障礙的芸晞剛開始到社區活動時,因為不適應而大哭,一旁的媽媽也挫折跟著哭,徐培純在旁看也忍不住跟著心疼落淚,「陪家長度過挫折,要讓他們產生願意相信孩子能進步想法,那麼他們會更容易觀察到孩子的改變。」

在小漁夫,徐培純負責0-3歲極早療與3-6歲早療兩部分。她在3-6歲的團課當中,像個孩子王似的,帶著慢飛天使以遊戲方式,「運動和遊戲是建立關係最好的方式,」她用遊戲融入早療課程,像是拋接球練習手眼協調,不同球色認識色彩,結合走、跳練習大動作。

而班上十幾位學生的障別不同,發展程度也不一樣,徐培純視狀況給予不同協助,「譬如平衡感不好的小朋友,我就牽他走平衡木,如果是還不會跳的,那我會教他怎麼用膝蓋。」或者適時調整教具,以小朋友做得到為優先,「有自信,才有進步動力。」徐培純舉例,有一早療孩童以前走路不穩,跌跌撞撞飽受挫折,只要她一準備牽他練習走路,「他會瞬間躺下來,拉也拉不起來。」但後來一次次的鼓勵他、堅實地牽著他走,跌倒次數減少,對於走路就不再恐懼了,現在每次遊戲點名他會主動參與,進步看得見。

「無論是教保老師、職能治療師時期,我覺得最困難是遇到沒有口語能力的小朋友,因為很難猜到他們的想法。」徐培純說。她說這時候需要時間觀察,和教保員與家長討論,「還有花花老師(伊甸資深早療教保老師鄭淑翠)經驗很豐富,她常告訴我們孩子的行為都是有跡可循的。」

有次一位慢飛天使不願意吃飯,總是嚎啕大哭,她與家長確認食物、餐具、生理徵狀都沒有問題,還是無法找出孩子突然抗拒吃飯的原因,後來花花老師建議我們檢查孩子口腔是否有破洞,「我們才發現原來孩子嘴巴破洞,一碰到就不舒服,當然不願意吃飯了。」至此之後,徐培純更能從細節找到早療孩童的困處,帶他們走出困境。

對徐培純來說,早療的挑戰性很高,尤其在偏鄉做早療,未知大於已知,需要多多摸索,「幸運的是,這一直都是我想做的事情。」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63 期 2017.5 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