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林政宜的工作室有許多的中國式媒材。)

對於「藝術輔療」四個字,大眾看到「藝術」二字,便會直接連想到繪畫、捏土等等,

但是在這間工作室裡,「藝術輔療」成為更寬廣的園地。

 

文│邱慶宜 攝影│李蒼瑀

 

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前召集人林政宜表示,運用身體及媒材與影像互動,

之間所激發出的成果,都是藝療。不限制在畫筆與顏料,

藝療師許家綾分享,麵粉也可以成為與學員互動的媒材。

 

藝術輔療除了有其娛樂性,還兼具心理治療的目標,希望能夠改善學員的問題,

如:過動、注意力不集中、選擇性緘默症、情緒的依附問題等等。

如果有家人一同參與,大家共同參與、同在,講求互動,成效才明顯。

 

「藝術輔療最主要的還是心理治療的工作。」許家綾說,運用身邊的素材,

如:麵粉,可以透過做捏麵人、甚至麵條,訓練學員的專注力,

光是要讓麵粉成為麵糰,就必須花費許多的精力,

唾手可得的麵粉對家庭來說也不是太重的負擔;

就連桌上的一盆姑婆芋植栽都能成為素材,透過討論與交流,

「欣賞」成為藝療師與學員之間溝通的橋梁。

(圖說:月刊編輯體驗「藝術輔療」。)

林政宜常常利用媒材以隱喻的方式告訴學員一些道理

「雖然姑婆芋全身都有毒,但是它可以用來欣賞、可以淨化空氣,也是有它的價值所在,

就跟人一樣,雖然有缺點,但我們仍然有我們生在這的價值。」

用簡單的小知識說明大道理,潛移默化的改善學員的內心。

 

面對剛開始不願意與藝療師互動的學員,

林政宜有方法:「他不想跟我互動沒關係,他可以做自己的事,他可以睡覺、發呆,

我也做我的事,久而久之,他會好奇我在幹嘛?那麼我們就開始有了互動。」

許家綾說,學員不畫畫沒關係,至少藝療師要喜歡,

我可以畫畫、可以捏土,他可以欣賞,我們就可以互動。

 

林政宜強調,這不是一個課程,因此沒見到學員前,是無法規劃教案的,

堅持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套模式不可能適合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因此與學員接觸、相處過後,林政宜會開始做關於這位學員的計畫,

可能在第幾次課堂學員會開始接納、哪堂課會出現衝突等等。

藝療師的肩膀也乘載了相當份量的壓力,若是評估錯誤,

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因此必須小心謹慎做每一個判斷。

 

這個工作室有相當多的媒材,當前正好以中國風格的墨汁、毛筆為主,

乍看之下就像一間藝術家作畫的工作室,林政宜會自己做硯台、調配墨汁,

在房間一隅的牆上掛著長年蒐集的媒材,意想不到的掃帚也成為他的畫筆。

 

在這裡,自由是林政宜給的空間,唯一的規則是「在安全的前提下,

做到尊重與自由。確保老師的安全,也確保你的安全。」

這是一個概念式的、沒有細節。

先給學員規則,他們便會隱藏自己,我們也就無法觀察到完整的他,

等到學員做錯,我們再告訴他「這是不適合的、不可以的,理由是……。」

打破框架,將他們的關係重新建立。

(圖說:連墨汁都是由林政宜調配,畫出來的效果皆不相同。)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4 2018.4月號

《延伸閱讀》

藝術輔療走入內心(下)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