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呼籲全球關注因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世界肥胖日的時間適逢在農曆新年過後,年節期間盡情開懷吃喝,不少民眾體重上升。回家過年的宜蘭教養院住民也不例外,收假後,院內同仁各司其職,幫助住民恢復身材。

封面002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農曆年前,伊甸基金會—宜蘭教養院的其中一個班正進行著體能課,一位住民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雀躍地和職能治療師黃馨慧分享:

 

「我要回家過年了!」住民興奮喊。

「噓,低調一點!」黃馨慧低語。

 

經年住在宜蘭教養院,住民和院內工作人員早已親似家人,但農曆新年闔家團圓畢竟是華人社會千古流傳的習俗。對於家屬無法接回家過年的住民而言,眼見身邊的同伴一一被接回家團聚,心情難免起波瀾。避免不能回家的住民感到沮喪,黃馨慧雖為能回家的住民高興,也細心提醒他們顧到室友的感受。

 

住民們回家過年,除了與家人團聚,最開心的不外乎就是能飽嚐豐盛的年菜和各式各樣的年節零嘴了。

 

佛跳牆、糖醋魚、紅燒獅子頭、燉滷蹄腱、蜜汁肋排等喜氣的年菜經常富含油脂,又經過勾芡、煎、炸等過程,再添卡路里。親朋好友拜年互贈的開心果、南瓜子、花生等屬油脂類,聊天嗑瓜子,一顆接一顆,輕易就超過一茶匙的攝取份量(每人每日應攝取堅果種子類的份量)。除了堅果種子,更不能錯過麻荖、魷魚絲、牛肉乾等應景零食,加上幾杯黃湯下肚(酒精100公克 = 700大卡),民眾比平時多攝取約700大卡,近一餐的熱量。無怪乎,據衛福部過去的數據顯示,有3~4成的民眾,年後平均體重增加1.7~2公斤。

 

88圖說:有3~4成民眾農曆年後體重上升,住民也不例外。

圖說:有3~4成民眾農曆年後體重上升,住民也不例外。(攝影|何維綱)

 

過年幸福肥 年後回歸正常作息

 

天增歲月人增「肉」。過完年,有民眾趕緊向健身房報到—鏟肉去也。住民平時在院內三餐和作息規律,體重維持在水平線上,和一般人一樣,過年回家破了功。收假後,不少住民帶著上升2~3公斤體重的幸福肥回到宜蘭教養院,同仁就得依其專業分工,幫助住民恢復到正常的體態。

 

070圖說:營養師賴信蘋負責全院飲食與營養。

圖說:營養師賴信蘋負責全院飲食與營養。

 

院裡200位上下的住民,猶如食指浩繁的大戶人家,營養師賴信蘋負責全院的飲食與營養。上午10:50許,廚房把烹調好的午餐分到餐車上,院內替代役男將午餐配送到各棟宿舍,數台餐車行進的隆隆聲宣告開飯。各棟教保老師依照賴信蘋開的打餐表為住民盛飯。住民各有自己專屬的餐具,以碗來說,大、小、深、淺不一。

 

013圖說:替代役男配送午餐到院內各棟。

圖說:替代役男配送午餐到院內各棟宿舍。

 

「大家都喜歡把碗盛滿滿的。」賴信蘋笑著分享減重秘訣,「對該減重的人,就用小一點的碗,把飯填得尖尖的。」

 

每位住民的身體狀況不盡相同,食物的種類、份量乃至不同的咀嚼吞嚥功能等,賴信蘋都得列入個別的營養評估,並與團隊為住民擬定長照2.0個別化服務計畫(Individual Service Plan, ISP)。

 

050圖說:住民各有自己專屬的餐具,容量大小不一。

圖說:住民各有自己專屬的餐具,容量大小不一。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衡量肥胖最廣為所知的指標之一,住民在每週的體能課量體重,透過數據了解住民的身體狀況。

 

賴信蘋聊到,曾有住民出院(醫院)後1個月內體重少了7~8公斤,究竟是感染?吸收不良?藥物副作用?還是別的原因?得查出來,進行下一步處置。也有住民一週內胖了3~4公斤,是吃太多?水腫?胰島素分泌異常?甲狀腺功能低下?同樣也須查明原因。

 

宜蘭教養院有營養師設計菜單,再由廚房、替代役男、教保老師等團隊合作下,依營養評估完成一餐又一餐的「吃飯皇帝大」任務,把守住民的健康。

 

010圖說:院內每一頓飯,都是團隊合作完成。

圖說:院內每一頓飯,都是團隊合作完成。

 

051圖說:宜蘭教養院午餐。

圖說:宜蘭教養院午餐。

 

維持正常BMI 營養、運動雙管齊下

 

全院109位住民BMI在正常值。有的住民BMI低於標準值是因肌肉高張力或抽蓄,平日比一般人耗能來得大。加上攝取量不多,要注意的反而不是肥胖,而是肌肉量的維持,賴信蘋為這類住民增加牛奶等蛋白質的攝取。補充營養之外,住民不正常的張力有時會影響關節活動度,為預防關節僵硬、攣縮、變形,黃馨慧亦協助他們進行被動關節運動,維持關節活動度。

 

076圖說:職能治療師為住民穿戴副木。

圖說:職能治療師為住民穿戴副木。

 

086圖說:住民在職能治療師的陪同下運動。

圖說:住民在職能治療師的陪同下運動。

 

體力充沛的住民,有時也有驚人之舉。「啊嗚!」只見一位住民不用助跑就輕鬆跳躍過及腰高的大門。

 

喜愛球類運動的寶寶,一站在投籃機前,可以一直投籃投到忘我的境界,教保老師一聲聲叫喚寶寶,寶寶卻「千喚不一回」。

 

115圖說:熱愛投籃的寶寶。

圖說:熱愛投籃的寶寶。

 

年後,宜蘭教養院預防COVID-19群聚感染,外出活動先暫停一週。有跆拳道和健身教練背景的體能師吳宇政,陪寶寶在院內玩起瑜珈球。雙方一來一往,寶寶臉上的笑容展露出他對球類運動的熱愛。

 

「碰!」玩得太開心,寶寶將瑜珈球大力砸向牆柱。

「輕輕的!球破了,就沒得玩!」院內公關石淑燕在一旁提醒著。

 

110圖說:體能師陪同住民玩瑜珈球。

圖說:體能師陪同住民玩瑜珈球。

 

109圖說:體能師陪同住民玩瑜珈球。

圖說:體能師陪同住民玩瑜珈球。

 

在宜蘭教養院擔任體能師,可不像健身房裡的學員,各個聽從教練的指導,住民有時就像孩子般淘氣。在不能以食物作為吸引住民運動的前提下,吳宇政的秘訣就是和住民「搏感情」。

 

021圖說:吳宇政分享激勵住民運動需要「搏感情」。

圖說:吳宇政分享激勵住民運動需要「搏感情」。

 

他觀察到身心障礙者常出現手腳不協調的情形。有位喜歡投籃的住民,曾因肢體不協調,不會跳繩。

 

「你練會跳繩,我就陪你打球。」吳宇政鼓勵他練習跳繩。

 

住民從一開始的不情願到勤加練習,想不到,他竟然會跳繩了!

 

「年後體重增加是可以減下來的。」吳宇政說。「最重要的是陪伴,顧好他們的安全、勾起興趣。功能好的,就陪他們打球。」

 

至於身體功能受限的住民,則是在同仁的陪同下,規律地進行他們能力所及的「運動」。

 

「信—蘋—」住民阿三在黃馨慧的陪同下扶著助行器,在院內緩緩而行。阿三說話吃力,卻聽得出他親切地呼喚營養師。

 

「今—天—吃—什—麼—?」阿三問。

「吃白飯啦!」賴信蘋開玩笑地回應。她說明阿三的慣用招呼語就是「今天吃什麼?」

 

阿三一步一步地前進,雖然步伐緩慢,卻可以持續在院內走個20分鐘無礙。

 

吳宇政表示,健身界裡廣傳著「3分練、7分吃」的說法,相信在營養、健身、復能等專業分工的通力合作下,多數宜蘭教養院的住民不久就可以恢復到農曆年前的標準身材了。

 

100圖說:黃馨慧陪同住民以助行器行走。

圖說:黃馨慧陪同住民以助行器行走。

 

封底099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NO. 432 2023.02.16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