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章使用1.jpg

(圖說:沈季燕接受伊甸贈與感謝狀。)

 

一個平凡的日子、一段買晚餐的路途、一張簡單的宣傳單,沈季燕從二十五年前的某天起,默默地加入了捐款的行列至今。不知不覺,時光荏苒,她從小小善意做起,現已匯集成大助益,無形地扶著許多孩子穩健地走成長之路。

 

沈季燕現職為義守大學副校長,是師長間溝通共識的橋梁。同時一直擔任電機學系教授,培育了許多電機專業領域的人才,如今已桃李滿天下。

 

從直接性的奉獻所學、教育下一輩;到間接性以捐款方式關懷慢飛天使,沈季燕用不同的方式關心孩子們的成長。她不改謙遜語氣地說:「一切都是緣分啦!」

 

文|許幀貿 攝影|何坤益

 

二十多年前的某天,沈季燕到住家附近的便當店買晚餐。那時偶然看見櫃台旁有疊伊甸基金會的宣傳單,內容在宣廣早期療育的捐款。當時民眾普遍對於社會福利議題尚未熟悉,沈季燕感到新鮮及好奇,於是將一張宣傳單帶了回家詳細閱讀。

 

在仔細看過宣傳單上的內容後,沈季燕了解到原來社會上有部分的孩子因為先天性的因素需要從小介入治療,捐款的方式能協助伊甸基金會早療單位提供源源不絕的服務。她眼睛為之一亮:「早療對孩子的未來是很好的,對父母也是一個正向的支持。我看了宣傳單很有興趣參與其中,於是開始捐款。」

 

沈季燕笑說,自己都沒注意到時間過這麼快,經提醒才知道原來已經捐款如此多年,「伊甸不間斷的服務、為弱勢社會爭取權益沒有變過,我一直都很放心。」

文章使用2.jpg

(圖說:沈季燕:「原來我已經(捐款)這麼多年了!」)

 

她回想到有一年,當時在美國賓州的她接到來自伊甸的電話,告知信用卡到期已無法定期扣款,於是沈季燕回台後立即更換卡片處理。

 

問起沒有因為這樣曾想過停止捐款嗎?沈季燕說,「沒有想過,我當時還跟伊甸人員說,之前沒有扣到款的,可以補扣。」雖然伊甸不會主動收取中斷捐款的款項,不過對於沈季燕如此長期的支持及無私的心懷著感激。

 

「我只是想適時地推孩子一把」

沈季燕提到,當時除了伊甸的專案捐款,還曾參與其他基金會扶助單一個案就學計畫。那時的時空背景裡,經濟弱勢孩子的資源少,加上學費是一筆負擔,沈季燕決定在能力範圍內幫助這類孩子,一共有兩位孩子接受經濟協助直到大學畢業。

 

她聽聞其中一位孩子因為過去受到基金會及她的扶持,決定就讀社會工作領域,完成學業後成了社工師,進入基金會工作。他為的就是幫助像他過去一樣需要幫助的人,沈季燕心裡感覺溫暖及欣慰。

 

熱心助人的她沒有停止奉獻的習慣,沈季燕看到的不是自己付出了多少,而是在付出之下,這些孩子是真正的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她說,「一個孩子被推了一把,他的未來能進入更順利的軌道,不是很好嗎?」

 

「若是好事的話,那麼,推這一把對我來說並不是很費力的事情。」她接著答覆了自己的問題。

 

從校園推動服務 繼續助人

而身為大學副校長,沈季燕對於大學社會責任、在地連結、偏鄉服務有一份使命感。

 

義守大學長期推動偏鄉數位學伴計畫,讓學生們能陪伴孩子學習成長;在大學社會責任(USR)方面,義守學生們多年協助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從八八風災中重建,結合原民學院、醫學院、土木工程學系、企業管理學系等專業,漸漸使部落重現過去的家園。

51351649_10157092828333336_6361028865262878720_n.jpg

(圖說:學生在屏東長治百合部落以所學專業協助部落;圖片來源:義守大學FB。)

 

在沈季燕行政事務範圍內能做的事,她總是積極執行或爭取。沈季燕提到,長治百合社區計畫將於今年完美落幕。未來義守大學會將此寶貴經驗複製在其他高雄或屏東的原民部落,協助完成當地需求及發展。

 

為身心障礙學生打造舒適安全學習環境

保障每一位學生的權利及安全對於身為行政端的師長來說同樣是課題。義守大學約有一萬四千名學生,其中有身心不便的學生。沈季燕分享幾位身心障礙學生入學時曾碰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像是曾有位視障生入學,需要導盲犬引導,學校立即向學生及師長宣導與導盲犬的相處應對方式;針對高度肢體障礙的學生,從宿舍、教室到廁所,都重新檢視評估是否有相對應的無障礙設施或通用設計;面對高關懷學生,會請諮商心理師協助師長針對這樣的學生給予怎麼樣的輔導方式等等。辦學上不只是用心,還需要細心、愛心。

 

謙虛 默默奉獻耕耘

訪談中,沈季燕總謙虛的表達及應對令人印象深刻。大樓外學生三五成群、朝氣蓬勃,有些人趕著上課,有些人在太陽下漫步校園,青春洋溢;副校長室內簡單樸素,就像沈季燕一如既往低調、謙虛,默默推動校務工作,培育孩子們、教導他們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文章使用4.jpg

(圖說:沈季燕認真辦學、用心付出。)

 

從本業到私下捐款,沈季燕都不忘自己以助人為本的初衷。伊甸對於每份支持的力量皆充滿感謝,沈季燕卻說:「我沒有很棒,很棒的是你們(伊甸)。」有捐款人的陪伴,伊甸更有信心及動力勇敢前行,服務更多需要的人群。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12.01  430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