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L0240

(圖說:伊甸執行長鍾彥彬表示,信仰不是只是口說,更是行動、一種見證圖片/伊甸資料庫)

當人願意陪伴、傾聽、接近服務使用者時,就會逐步切中他的需要。用從神來的愛去愛你的鄰舍,撒下去的種子相信上帝會親自去造就跟發芽,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他人的祝福。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線上論壇螢幕截圖

 

「一個對生命的關心、對人的看法,看見的不是只是身心障礙朋友身上的缺陷,而是怎麼樣看到他內心的渴望,然後激發他的潛能,讓他重新認識自己。」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鍾彥彬說。

 

民國73-76年期間,鍾彥彬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屏基)附設勝利之家服務。當時那邊的服務使用者多半是國小、國中生,他們因為罹患脊椎側彎、小兒麻痺等需要手術治療。而當時能開脊椎側彎手術的醫院,只有屏基而已。

 

勝利之家是一幢四合院建築,鍾彥彬上班,每每看到劉侃早已在上班之前就到公司,到了下班10-11點還看得到他在四合院走動的身影,「他在關心服務對象的身體情形、學校課業情況等。」

 

劉侃一點一滴地陪伴學生左右,鍾彥彬都看在眼裡,「我當時心想在學校4年大學教育,很像學到一些學理。可是其實沒有學到的是所謂的態度,跟你對人的一些看法。」

 

五人合照

(圖說:雙福線上論壇所有講者一起合影。)

 

關懷身障朋友 看到他們潛能

 

劉侃分享他對服侍善工的詮釋,讓鍾彥彬豁然開朗,「原來這就是服侍善工, 就是你生命上跟你的行動上那種合一,其實那不是只是一份工作(勝利之家),就是去關心。」

 

在服務當中,勝利之家與伊甸基金會合作舉辦「大山營」、「大海營」、「大野營」,帶身心障礙者出遊,種種舉動令鍾彥彬大開眼界。

 

例如:去爬玉山、到墾丁潛水、到野外學習求生技巧,大夥兒還殺蛇、煮蛇湯,這些事情都讓鍾彥彬有很深的觸動,當願意關懷身心障礙朋友,不看他們的障礙,而是看到他們的潛能,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藉著重新認識自己,生命有改變,他就有更多有可為的事情。

 

有些身心障礙朋友會開玩笑,一位坐輪椅的身障朋友跟鍾彥彬說,「夏天的時候 你可以握我的右腳(義肢),因為永遠冰冰涼涼的;冬天可以握我的左腳,因為左腳很熱。」這名身障朋友在勝利之家經過矯正手術治療後,他回到台北求職,從事資訊業,後來還創辦自己的資訊公司。

 

信仰不是口號 而是行動

 

兩人成為好友,鍾彥彬北上到伊甸基金會服務時,他去協助鍾彥彬服務的對象怎樣使用電腦跟外界溝通。這名服務使用者待在家30-40年出不了門,這位好友不但幫他募集電腦設備,也教他如何輸入注音法。最後這個服務隊成為很棒的志工。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循環故事,其實聽劉侃(劉哥)分享時,我突然明白一些事情,信仰不是只是口說,更是行動、一種見證。」鍾彥彬表示,伊甸從職業重建起家,她看到伊甸創辦人劉俠寫的一段話,「我們不是要養他們,而是訓練他們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活出人的尊嚴與價值,向社會證明他們同樣可以活得頂天立地、坦然自得,和其他人沒有什麼差別。」

 

鍾彥彬表示,上帝創造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用的。她相信劉俠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可以從她的著作中一窺一二。劉俠也曾經不能夠接納自己的狀況,可是最後是信仰改變了她,她知道這些恩典與祝福是從上帝而來的。

 

上帝把愛放在劉俠的心裡,她也想把這樣的祝福帶給跟她有相同處境的人,這也是伊甸當初創設的一個緣起。「我就感覺到,其實我們要做侍奉的時候,自己有無意識到自己的改變,是很重要的事!」

 

從神的眼光看待  看見他人需要

 

換言之,如果有主在你心裡的時候,你才會有那種熱切跟急迫感。當你得到這麼棒的東西,你要怎麼樣給出去?鍾彥彬坦言,助人的工作是辛苦的,不是你做出來別人都滿意,「更何況我們有沒有從神而來的眼光,有那種看見,看見別人的需要。然後是用什麼態度,用什麼方式去做。」這部分和劉侃講的「人觀」不謀而合。

 

人的服務有什麼具體實踐,就是劉侃說的心態。試問你有沒有在醫院視病猶親?在社福領域服務時,有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嗎?願意接近服務使用者,去了解對方的期待嗎?或是看重服務使用者嗎?

 

「當我們願意陪伴、傾聽、接近的時候,與服務使用者建立關係的過程當中,真的是會一步步切中他的需要。」資源可能有限,但你傳遞給對方的就是他改變自己的一股無形力量。屆時,你再把實質資源提供給他,他的態度會不一樣。

 

鍾彥彬希望看待人時要有尊嚴、有價值,所以伊甸基金會做整個服務時,是走向平權。意味著,任何人都享有他的基本權利,不是被孤立,他要跟整個社會和環境相互融合,更重要的是,他有選擇的自由。即便選錯時,上帝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人,在不認識祂之前,上帝就先愛世人。

 

人人互相支援、彼此效力

 

全日型的機構要照顧許多重度失能者,要感謝教會傳道人和牧師投入關懷機構內的服務使用者,教他們讀聖經、關心他們的生活。

 

這群服務對象受到愛的滋潤之後,就組成「愛伊團契」,去關心臥床的人,甚至是意識不清的人,跟他們說話、聊天。

 

陪伴過程,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不因為障礙住在機構就一無是處。他們從受助者變成助人者,鍾彥彬對他們讚譽有加,認為同儕發揮的力量不是專業人員可以做到的。

 

同樣在長者服務裡面,「耆老詩班」的長輩一起開心地唱詩歌,他們萬萬沒想到年紀這麼大仍然有舞台。詩歌的歌詞會給予他們對生命有不同的看法,而且可以同儕互動,大夥兒平常一起吃喝,一旦生病,還會交換一些醫療資訊。

 

重要的是,伊甸有新的服務中心要開幕做慶典活動,他們都義不容辭的出來表演,令人欣慰。

 

你的能力有限,可是上帝是無限的,祂非常奇妙,祂看重每一個人,因為每個人都可以互相支援、彼此效力。鍾彥彬說,「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主,我們就能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

 

資料來源:2022.4.22  423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