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災難發生,如何救災,幫助當地居民重建家園?伊甸基金會台南區區長張盟宜過去曾有豐富的災後重建經驗,歷經海內、外重大災害,面對現今無法預測的環境變遷中,提出她的觀察與見解。

 

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1997年初, 甫從海外學成歸國,張盟宜受母校台南神學院之邀擔任教職。1999年9月,開學沒多久,就發生了芮氏規模7級以上的921大地震。從此,張盟宜就與救災、災後重建結下不解之緣。

 

當年,台南神學院有不少學生的家在中部,在通訊中斷的情況下,有人開車過去勘查,發現中部災情慘重,南投尤甚。神學院的學生原本週六、週日就有實習,地震後,原實習單位都釋出實習機會,讓人力優先支援災區,於是張盟宜帶隊前往支援。這一支援,包括了重建工作,持續了一年多,許多實習生在畢業後直接留在重建站工作。

 

2001年7月, 因師長的推薦及長老教會的需要,張盟宜至教會在地方設立的協談中心(承辦市府婦女中心),從學校全職,機構兼任,而後轉為全職,自此她就從學界轉至社福單位服務。

 

南亞大海嘯

 

2004年底,印度洋芮氏規模9級大地震引發世紀災難「南亞大海嘯」,共造成22萬餘人死亡,其中印尼亞齊省就佔了16萬餘人。印尼地處赤道,氣溫使遺體快速腐敗,全市瀰漫屍臭味,路上救護車、軍車穿梭不息,直可謂慘絕人寰。

 

2005年,當時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職務,也負責海內外急難救助,張盟宜奉派前往了解,協助災後重建。由於亞齊省拒絕回教以外的團體介入,在不得其門而入的情形下,重建工作轉向了同為海嘯災區的印度、斯里蘭卡。

 

圖說:張盟宜於東南亞災後重建留影1。

圖說:張盟宜於東南亞災後重建留影。

 

「災難發生已近一年,仍見被海嘯沖上岸的船隻插在三層樓的民宅。」張盟宜回想起怵目驚心的畫面。

 

種姓制度VS人皆生而平等

 

海嘯影響斯里蘭卡的東部地區,但是所有來自海外的資源都送往位於西南部的首都可倫坡。在種姓制度的宗教觀念下,政府認為不必理會住在東部的賤民,東部的居民也認命地接受災後無人聞問的狀態。可想而知,災後不會有大型機具協助清除民宅上的船骸。

 

圖說:張盟宜於東南亞災後重建留影3。

圖說:張盟宜於東南亞災後重建留影。

 

張盟宜在所服務的長老會與長老會所屬的大專院校及醫院合作,組成醫療志工隊協助災後重建。各國非政府組織也相繼前往支援,國際間對斯里蘭卡災區的關注,挑起斯國反叛軍「塔米爾之虎」(Tamil Tigers)的敏感神經,災區才引起政府的注意。為免重建隊成為攻擊的目標,一路有當地政府官派軍隊護送。

 

重建工作首重傾聽當地聲音

 

斯里蘭卡的災後重建經驗雖然有被反叛軍攻擊的危險,但是在海內外眾多的災後重建觀察中,張盟宜有感傾聽當地聲音的重要性。

 

南亞海嘯發生一年後,海岸邊停靠著許多嶄新的船隻,那些都是來自海外捐贈的愛心。各國透過新聞媒體得知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周邊國家受災的慘況,紛紛贈送船隻給失去謀生工具的漁村村民。殊不知,打魚的男人都已喪命,獨留孤兒寡母,和一艘艘等不到掌舵者的新船靜靜停在岸邊。

 

除了捐贈謀生工具,海外非政府組織也協助當地重建毀壞的家園。海嘯來襲,首當其衝的是住在靠海的居民,也就是賤民的村莊。當地認為碰觸屍體會沾染汙穢,故搬運遺體皆由賤民執行。罹難者眾,火葬場不敷使用,就把某一村莊挪為集體葬場,村民原來的家被當作葬場,但是他們都順服、不反抗。

 

當時從台灣過去的另一個社福團體,與斯里蘭卡政府配合,為災民蓋建新居。該團體依當地政策規定,將重建區蓋在離海岸線五公里以上的地區。豈不知,以打魚為生的漁民,下了工會把船上的馬達帶回家,避免遭竊。扛著沉重的馬達行走五公里以上,與漁民們原本的生活型態造成困擾。未與當地進行充分的溝通,蓋建新居的熱心化為一幢幢無人居住的空房子靜靜矗立在重建區。

 

災後重建不是給當地製造糾紛

 

「我們去(災後重建)不是要製造糾紛。」張盟宜語重心長地說。

 

圖說:張盟宜於東南亞災後重建留影2。

圖說:張盟宜於東南亞災後重建留影。

 

有了前車之鑑,凸顯與當地事前溝通的重要。所以之後往印度進行重建工作時, 張盟宜帶重建隊前往受災村落規劃蓋造50間房子。重建隊協助的能量有限,由村長列出協助名單給村民確認。

 

「她家雖然毀了,可是她兒子很會賺錢。」有爭議的名單在村里公開確認下被挑出。使有限的資源挹注到最需要幫助者身上。

 

對災害的省思

 

南亞海嘯的災後重建,印度和斯里蘭卡民眾均向重建隊表示,男人們均在海嘯中喪命,家裡失去經濟支柱。各國捐了很多善款,然而人民迫切需要的不是捐錢,而是希望有專業人士能進駐當地三年以上,協助他們回復正常的生活。

 

一個風和日麗的清晨,張盟宜獨自走在斯里蘭卡海邊晨更,孟加拉灣是如此的平靜,誰能想像得到一年前海邊遍佈橫屍的駭人景象呢?

 

感嘆生命的脆弱,張盟宜腦海浮現傳道書一2:「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如何把握當下做有意義的事。

 

每當重大災害發生,大筆善款是對人性的試誘。在進到災後重建的服務前,張盟宜的救災服務以捐款為主。她曾聽到某災區被當地負責人把整筆捐款捲款潛逃。為不辜負捐款人助人的心意,遂將捐款轉為實質的服務。可是服務注入並非僅是是一廂情願的「助人」,還得經過充分溝通、跨專業整合,才有重建的實質助益。

 

形成防災知識庫 救災團結分工合作

 

台灣過去多是颱風來襲,造成山上居民斷糧,志工再上山送糧解饑。歷年以來從風災所累積的防災、救災經驗,累積因應環境變遷等造成災害的知識。張盟宜回想起2008年7月,卡玫基颱風來襲前,長老會提醒山上居民多備糧。部落長老表示,族人多靠打零工維生,多備幾天的糧並不容易。於是長老會協助地方上的教會,結合在地公部門及其他社福團體之力建立糧倉,也著手為防災、備災準備。

 

另外,也與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救協)、台灣世界展望會(世展會)分工合作。救協有機具協助救災,世展會關注災區兒童,長老會熟悉在地情況,共同成立平台,平時的救災訓練三個單位一起訓練。遇到災難時,在平台互通資訊,避免資源重疊形成浪費,或漏掉了有需要的受助者。有效率調度,通力合作協助救災。

 

2016高雄美濃地震

 

自2012年回到台南,張盟宜在伊甸基金會台南區的服務即將滿10年,這期間,台灣亦歷經數起天災人禍。2016.02.06黎明之際,原是家家戶戶預備團圓過節的小年夜,突來芮氏規模6級以上的高雄美濃地震,造成台南市多處房屋倒塌、百人罹難。

 

大林國宅-區長0017

圖說:2016.02.06地震台南市現場。

 

適逢農曆春節,正在日本旅遊的張盟宜得知地震災情,立刻盤點伊甸基金會在台南可以協助救災的資源:復康巴士、輔具、以及提供大林國宅社會住宅的空間供失去家園的災民棲身。向上報告執行長,向轄下員工布達救災事項,並同步請在伊甸高雄區區長支援,接著取消旅遊行程,立刻改機票回台。

 

大林國宅-區長0030

圖說:2016.02.06地震造成停水。

 

大林國宅-區長0033

圖說:2016地震後,伊甸幫身障及弱勢家庭到水車裝水, 再送至他們家中。

 

當時伊甸在台南的社工與社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在殯儀館陪伴家屬認屍,社工與家屬沉浸在哀傷的氣氛,回到家,屍味還在嗅覺的記憶裡散不去。社工悲憫傷心的家屬,堅持陪伴家屬,但是張盟宜在主管保護屬下身心的考量,評估社工心理狀態已超過負荷,於是強制社工離開。當時其他單位陪伴家屬的社工也陸續出現創傷症狀,社工公會遂舉辦創傷治療工作坊。

 

圖說:地震受災戶暫時安置在社宅展示屋。伊甸送受災戶紅包(正逢農曆春節)添購臨時需用品。

圖說:2016地震受災戶暫時安置在社宅展示屋。伊甸贈受災戶紅包(正逢農曆春節)添購臨時需用品。

 

張盟宜指出社工陪伴罹難者家屬,或是進行防災、救災等的服務,平時就需要有相關教育訓練。沒有人希望悲劇再發生,但繼2016年地震,二年後的同一天,花蓮又發生了芮氏規模6級以上的地震,造成花蓮市嚴重災情。除了天災,亦不乏人禍。張盟宜舉2014年高雄氣爆、2021年底高雄城中城大樓火災等意外為例。

 

不期待災害 防災、救災準備不可少

 

「主耶穌,三個月的試用期快要到了,祢要我繼續留在伊甸嗎?」這是張盟宜在10年前的禱告。

 

那晚,她夢到了彌迦書四44:「人人都要在自己的葡萄園中,在無花果樹下,享受太平;沒有人會使他們恐懼。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應許了。」

 

其實,就在她進到伊甸的同一年,伊甸在台南市大林國宅開始提供社會住宅的服務。過去的大林國宅是眷村,居民曾歷經戰亂的流離失所,如今隨著老化指數升高,張盟宜領受託付,為長輩們建立一個可以安穩終老的所在。

 

大林國宅-區長0116

圖說:張盟宜向大林國宅裡的長輩問安。

 

「好,我試試。」她回應了夢中的話。

 

至今,伊甸在台南的服務已從當時不到15人的員工數,發展到現在破百人的規模,張盟宜認為這一切都是上帝的保守帶領。在面對無法預測的環境變遷中,伊甸服務的對象是弱勢族群、身心障礙者,遇到重大災害,這些族群又是弱勢中的弱勢。除了思考是否該有平時的訓練?與不同專長領域的組織資源共享?伊甸的服務特點是什麼?將信仰生命的力量穩固人心,都是非營利組織與時俱進,因應當前環境所思考、前進的方向。

 

封底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03.18 NO. 421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