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視神經萎縮,黑板、書本字體再也看不清楚,她變成了視力障礙者。社工系畢業的她,輾轉來到伊甸基金會服務,用她的經歷和專業,幫助更多的視力障礙者走出困境,迎向新人生。

123_4049

(圖說:周玉玲榮獲2021年的金鷹獎的肯定,左為衛服部部長陳時中,右為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

文|蘇麗華    頒獎典禮攝影|王致尹     圖片提供|周玉玲

經過苦難,成為別人的祝福,周玉玲就是一例。她失去視力,卻不畏障礙,成為一名社工。在別人看來,看不見如何服務他人?她卻用行動證明她能,服務中對視障者多一份理解,陪伴他們慢慢走出傷痛。

 

擔任伊甸視障服務處主任的周玉玲,從第一線躍升為主管,累積相當多資歷。她陪伴許多視障者走出低谷,更是他們傾吐心聲的好聽眾。

 

「我理解看不到後,相對心理無法轉換和適應。」周玉玲接觸的對象中,一位主管原本是一家之主,卻在失明後處處需要他人幫忙,「當生活最簡單的事情都變得困難,是最大的挑戰。」

 

對視障朋友而言,學定向出門看似簡單,但對突然失明心裡沒有預備好的人來說,卻變成了焦慮。例如從客廳走到房間,起身時只要方位稍微偏一點,走過去方向就錯了。「連在自己家都會迷路。」是許多剛失明的人的挫折。

 

突失明意志消沉  適時鼓勵與安慰

123_4135

(圖說:周玉玲用滿滿的熱忱,服務視障朋友,獲得金鷹獎的肯定。)

每個視障者的預備時間不同,周玉玲卻會在對的時間,推對方一把。她娓娓道出一名高階主管,因開刀不順造成失明。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心情變得很沮喪。周玉玲家訪時,對方難過的說:「我有車不能開,有游泳池不能使用,爬山不能去……」周玉玲安慰他說:「可以找人陪你去啊!」

 

於是,一段時間周玉玲就過去關心他,邀請他參與中心的活動。過去唱歌需要看字幕,看不見後就由他人報歌詞,一樣能享受唱歌的樂趣。他慢慢嘗試,最後加入歌唱班。有空,夫妻倆還到戶外騎協力車,重拾興趣。太太慶幸的說:「還好當時沒有放棄。」

 

「當視障者接納自己看不見,才是他的重建。」周玉玲服務一名30歲因車禍失明的視障者,他想出門,於是學習定向、學搭車。他心裡有許多疑問:「我需要心理輔導嗎?」、「有一天好起來,學這些有意義嗎?」、「看不到,以後只能學按摩嗎?」他們之間有許多對話和討論,一直尋找怎樣做才是對他有幫助的事情。

 

中心開辦視障按摩職訓班,一位突然全盲的視障朋友也加入其中,順利當上按摩師。表面上看似適應良好,其實心底仍然有苦悶。一天,他向周玉玲吐露心事:「我到現在還會想哭(因為失明),這樣正常嗎?」周玉玲認為,感覺來了就對了,面對心理需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這名視障朋友心理默默期待視力有恢復的一天。一次,他突然說他看到白白的東西,他驚奇地問:「是恢復光覺了嗎?」周玉玲回:「那現在呢?」他回答:「現在沒有了。」周玉玲反倒安慰他,沒看到也沒關係,期待下次能感覺白光或藍光。兩人時常分享生活點滴,周玉玲陪伴其左右。

 

陪伴生活重建 慢慢看到果效

生活照-2

(圖說:周玉玲陪伴孩子遊戲。)

花時間陪他們重建生活,「當有一個人陪伴,就不會這麼害怕。」周玉玲說,失明不單單是影響視力而已,涵蓋的是整個生活層面。她深知失去視力的辛苦,這條路她走過,「但也沒有想像中的可怕。」

 

關懷訪視時,每個人生活重建的時間不同,不需要急躁。有時旁人一句「怎麼這麼久都沒改變?」但是在周玉玲看來,看不到改變,不代表沒進步。她相信,多做一點,多花一些時間,都會有成果。

 

以學定向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句無心之過「你怎麼一直走不直?」、「你手杖拿得不標準。」這些話有如隱射「自己很笨。」有時會造成視障者心理的疙瘩,成為過不去的坎。換成周玉玲,她會說:「你修正就好。」還會自我調侃:「我從來也沒走直過。」接著說,一般人行走模樣也不同,手杖拿得不標準也無傷大雅。

 

提供服務時,周玉玲不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我們認定的答案不見得是好的。」像是一位60歲的視障者學習操作手機一段時間,遲遲學不會,而被質疑學習力不佳。周玉玲反思,也許是教學目標要調整,或是重新討論教導方案,而不是一味的責備。「如果他的吸收只有80分,一起想辦法陪他一起努力、一起做,而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

 

視障朋友的視力程度不一,服務過程中,周玉玲不諱言,其實視障者也會欺負視障者!課堂上,招呼視障朋友有位子就坐。一位盲朋友不知道要做哪兒?不小心碰到旁邊的人就被罵,他趕緊道歉:「不好意思,我全盲。」沒想到對方很衝的說:「你看不見也不要撞人。」霎時這位全盲朋友變成次等公民。周玉玲見狀,趕緊跟全盲的朋友說:「你不用辛苦找位子,下次可以要求工作人員協助你。」

 

從上述經驗得知,視障朋友生活中經歷許多人情冷暖的地方,也讓周玉玲省思,該成為怎樣的服務工作者。

 

當看見視障者因此改變,她一直想,當醫生告訴她可以去特教學校就讀時,猶如一個福音。「我才知道不經意的一件事,對需要的人來說,就是很大的一步。」周玉玲說,「我們不知道何時是推手,在這個位置上做這件事,也許這麼一刻就會改變一個視障者。」

 

服務之外,信仰也帶給視障朋友很大的支持。同儕訪視時。陪著視障朋友禱告,給予安慰,越來越多的視障夥伴加入活動。特別是喜樂傳播中心的視障同仁很活潑,分享有趣的事情,讓其他的視障朋友驚奇,他們的生命態度大不同。有時還會懷疑:「他們活蹦亂跳又風趣,是真的看不見嗎?」這樣的特質吸引著他們願意參加活動。

 

「你不需要做什麼,福音就在那裏,從生命中就感受得到。」周玉玲說。

 

不時看個案資料  提供新的服務

 

從民國98年服務至今,雖然升為主管,不用直接服務個案,但是周玉玲依然喜歡看個案資料和服務紀錄。「我常常在想,我還可以從中做什麼?」不將服務變成一種慣性,而忽略細節。就像提供服務時,周玉玲不斷思索,究竟是視障者的需要,還是社工主觀判斷?透過相互提醒,可以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有時他人的服務經驗,也可以截長補短,成為自己的經驗。在台北做訪視,不容易聯繫上視障朋友,會擔心他的安危。但是台南區的做法就不同,找不到人時,會透過里長協助,或是就近找鄰居、店家幫忙,建立社區周邊資源。當店家有看到訪視的視障朋友,就代表他還是安全。

 

「當服務對象多一條資源可以走,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多做這件事,對視障者的意義就不同。」

 

周玉玲常常能感同身受視障者的心情,她不斷調整眼光和步伐,希望把最好的資源帶給視障朋友。因著她的努力,被提名角逐,榮獲2021年的金鷹獎。

 

對於獲獎她大感意外,也希望用滿滿的熱忱,持續走在視障服務的道路上,為他們帶來光和熱。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12.14    418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