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雯祺是台中市立文華高中的歷史科老師,曾獲頒台中市SUPER教師獎的她有著大大的眼睛、甜甜的微笑,少了師長的威嚴,反而多了一絲朋友般的親切感。

教師節即將到來,她分享了從教多年的酸甜苦辣,證明了教育不僅是單向的知識傳播,更是生命與生命相互成就的美好。

圖1

文|許可晴 照片|擷取自受訪者Facebook

 

 

初次上賴雯祺老師的課,也許有些學生會先注意到她耳朵上的助聽器。小時候的一場高燒使她聽力受損,為人生路增添了些許難度,然而聽力的不便並沒有澆熄她對世界的好奇心,賴雯祺從小便喜歡觀察周遭的人事物。

觀察求學過程中的師長們,她發現教職工作並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平淡無趣。「老師不是只要準備一次教材就可以每次教一樣的東西。課程內容、說話的對象都會調整,老師要能夠很快地去因應不同的狀況跟脈絡。」看上了教職工作的挑戰性,她早在國中時就立定志向。

「我自己一路上也接受過很多老師的協助和幫忙,那種感覺很溫暖,也讓我看到教育工作中生命與生命連結的溫度。」

 

見面之前 這些孩子就已經住進我心裡了

很多人覺得當老師還可以放寒暑假,工作可說是相當優哉。賴雯祺解釋:「我們的工作時間全都集中在學期中了!」老師們利用午休時間開會、處理班務是家常便飯,如果擔任班導師,下班時間還需回覆家長的訊息、線上替學生解題,平日的工時相當長。除此之外,老師們寒暑假也並非閒閒無事,必須提早備課、蒐集教材、參加講座,替接下來的新學期做準備。

「當導師要費很多心思,還沒有跟他們見面前,那些孩子就已經住到我的心裡了。每當面對新的學生,我都會思考該怎麼跟他們相處。」賴雯祺深受學生喜愛,一聊之下發現其來有自。


圖2
(付出滿滿的真心,賴雯祺記得自己帶過的每個導師班。)

她形容學校裡的狀態很多變,充滿青春活力的同時也有許多浮躁不安的靈魂。身為一個「高敏感」的人,賴雯祺容易受他人情緒影響,卻也因著這項特質,能夠看見每位學生的多重角色,尊重他們各自的處境。


面對班上悶悶不樂的同學該如何關懷?「有些同學你可以直接問他怎麼了,有些就不行,他會像刺蝟一樣關起來,只能先走過去跟他說聲早安,等待適合的機緣再跟他聊。」從細微之處便可看出賴雯祺對待學生的細心。

感受到為師的用心,學生們的回饋往往也相當貼心。她回想起前陣子在課堂檢討考卷時,由於大家都戴著口罩,讓她無法理解學生的提問,坐在第一排的學生見狀連忙拉下口罩,緩慢複述其他同學的提問,貼心的舉動令她感到既感動又感謝。

「對生活不要冷漠,就算已經有一個很明確的人生目標,也不要忘記我們的生活是一點一滴、與不同的人一起創造而來的。」賴雯祺一語道出自己對學生們的期待,同時也為自己的教學理念下了最好的註解。
 

不一樣的世代 不一樣的學生 

送走一屆屆學生,站在教育的前線,賴雯祺親眼看見了大環境下不同世代學生的特質。

「這幾年的學生從很小就開始接觸3C,而且網路都是吃到飽,跟以前會有很大的差異性。」以「划手機」為例,她提到近年的學生下課都坐在位置上用手機,上課時用手機的比例也偏高。

「現在的學生對社會議題很敏銳,有些人下課會去看自己喜歡的資訊平台。他們18歲就可以投公投,總不能等他們滿18歲才開始熟悉社會議題吧!」不把手機看作「禁品」,賴雯祺反將其視為學生延伸學習的重要途徑。

網路普及讓資訊獲取變得相對簡單,近年也有學生自行將學習場域移至校外。「我去年就帶過一個學生,非常懂得延伸自己的學習場域,我認為他在校外參加許多講座,學到的比來到學校更多。」

「我覺得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學習的殿堂。學校裡面的東西其實很多都是篩選過的,什麼重要、不重要都是教材決定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決定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看見這群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的優勢,賴雯祺鼓勵學生們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我是座港灣也是條船 我有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

「每個人有不同的生命階段在進行,我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個待在學校內,讓學生回來找我的老師。我自己對世界很感興趣,也有自己去闖世界的方式。」鼓勵學生親自探索世界,一問之下才發現,賴雯祺自己也是個「探險家」。

許多人認為老師是如港灣一般固定的工作,但她可從不將自己的定位禁錮於老師兩個字。有時提早下班,她便化身船隻,航行於偶然邂逅的巷弄內,用自己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

「同個工作做久了,我的思維、行動會不會被定型了?這會不會讓我對人生、工作或是世界產生盲點?」五年前,一個疑問出現在賴雯祺心中,她決定申請兩年的留職停薪,前往東部的研究所,進修自然與人文跨領域的環境教育學位。

從老師的身分跳回學生的角色,賴雯祺踏查原住民社區、跟著非營利組織前往南亞及東南亞,享受如海綿一般吸取知識的感覺。

圖3
(進修期間,賴雯祺跟著非營利組織前進印度。)

在研究所的課程中看見跨領域實作的有趣,她拿起一旁的水杯說:「這個世界本來就很複雜。學校裡的東西很制式化,但世界就不是這樣,光是一個水杯的製造就參雜了很多專業在裡面。」兩年的研究所時光不僅放鬆了賴雯祺緊繃的身心靈,更讓她看到了教育的另個面貌,復職後她也利用所學,與自然科老師合作,開設環境相關課程。


踏入職場多年,對工作難免感到疲乏,談起是什麼支撐她的教學熱忱,賴雯祺說道:「在教育現場,很多時刻都是微小而發光的。」比起學生考出好成績,授課時台下閃亮的目光更令她感到振奮。

許多學生畢業後跟她成為了好友,彼此時不時分享近況,師生間的感情如美酒,越陳越香,化為人生中寶貴的收穫。

「有些東西是需要時間去釀造才能看到其中的餘韻跟甘醇,我覺得教育工作就是這樣的。」細數從教之路上的碎石與花瓣,賴雯祺懷著炙熱的初心,為教育注入溫度。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09.17 NO. 415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