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右笙的童年不若大多數的孩童,很自然得到父母的疼愛。大半輩子與父親疏離的關係,卻在神的帶領下,在父親的病榻前漸釋心結。

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

 

聽到熟悉的腳步聲響,就知道「爸爸要出門了!」在那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每當生活費用完,耳朵隨時就得留意父親外出時的腳步聲音,趕快在家門口等待,讓父親知道自己生活上的需要。父親迅速的從門縫中匆匆遞出生活費後,即轉身離開。沒有太多的言語,一個眼神、一句話就結束父子間的對話,這是林右笙的童年記憶。

 

林右笙兒時和父親同住在一棟傳統的五樓公寓裡,他與兄姊住一層,父親則與後來的同居人和同居人所生的兩個女兒住另一層。從小,帶右笙長大的媽媽並非親生母親這件事,眾說紛云,在被忽略的成長過程中困擾著他,受傷的心靈,拼湊不出一個「家」的完整輪廓。

 

圖說:被忽略的童年造成受傷的心靈。

圖說:被忽略的童年造成受傷的心靈。

 

缺乏父母疼愛的童年

林右笙兄姊的名字都帶著祥瑞之氣,唯獨他的名字諧音「又生」,頗似早期長輩被取名「罔腰」、「罔市」的味道。兒時無法理解父母親,既然生下他,何以不能像其他的父母一樣關愛孩子。這樣困惑的心情,使林右笙不喜歡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找不到生活的目標。

 

「父親希望我好好的讀書,考上大學,接著考公務員,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生活。」

 

高中有機會離家住校讀書,但從小缺乏與人的互動,個性自閉的他,高中時被同學霸凌,林右笙開始討厭、懷疑自己,不清楚自己為何會來到這個世界上,帶著自卑的心情長大,他在內心立下誓言:「這個家既然不是我想要的樣子,18歲以後,我要離開這個感受不到溫暖的地方,憑自己的努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回到天父的懷抱

林右笙高中畢業後,想透過接觸人群尋找一份愛,他渴望與人建立友情,也渴望在愛情中尋找愛。因為從小成長沒有父親的陪伴,不懂人際關係的相處之道,在無知的情況下傷害了許多人,也傷害到自己。愛情、友情、家庭三方面,都無法給予他想要的溫暖。在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之下,甚至想放棄自己的生命。此時,一位工作上的朋友邀請他去教會,從此,他踏上一個回「家」的旅程。

 

到了教會,他冷靜地坐在位子上,旁觀人群唱詩歌時全心投入的樣子,時而拍手,時而站起來,時而舉手的動作,非常喜樂。朋友並沒有勉強他要配合,但就在這樣安適的氛圍中,他找到了前所未有,可以接納他的「家」的味道。從此,教會生活成了他的生活,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基督徒,回到天父的懷抱。

 

圖說:在教會中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圖說:在教會中找到了「家」的歸屬感。(林右笙提供)

 

外顯的障礙 VS. 內心的障礙

教會的朋友為林右笙轉換工作禱告,他順利地應聘到伊甸基金會(簡稱伊甸)工作。伊甸是由劉俠與一群基督徒朋友所禱告,領受上帝異象而創辦的社會福利機構。秉持「服務弱勢 見證基督 推動雙福 領人歸主」的宗旨,服務身心障礙者與弱勢族群,目標是透過福利服務,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帶給他們。有別於一般的職場,林右笙身邊有了好幾位肢體有障礙的同事,大家一起相處、工作,生活。

 

BINL6627

圖說:經過禱告,林右笙進到伊甸服務。

 

雖然成為基督徒,生活中仍然累積了一些不順遂的事。

 

「伊甸辦公室中大家所熟的簡老師、美玲姊、錦錦姊等,他們雖然是身心障礙者,但都快樂地努力工作,為提升自己生命在奮鬥,而我好手好腳,怎麼還自怨自艾呢?」

 

林右笙自嘲身心障礙同事的障礙是外顯的,他的障礙卻是內心的。於是,一股不服輸的心態驅動著,他跟主禱告說:「主啊!謝謝你賜給我生命氣息,懇求你讓我有喜樂平安的心,懂得享受你所賜給我的生命。」  神聽了他的禱告,事就這樣成了。

 

往前看,不敢想。往後看,是恩典

從小對未來沒有任何期盼的人,來到伊甸工作後,學會與人相處,學會正面看待生命的價值,學會工作的技能。現在,學習成為他生命的一部份,不但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重拾年少所喜歡的繪畫興趣,更是利用閒暇時間學習其它專業技能,這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

 

信主之後,愛情、友情、家庭的挑戰沒有減少。然而靠著信仰的力量,勇於面對,將工作中所遇到的難題,透過禱告,經歷神一步又一步的帶領。林右笙笑著說:「從小沒有遠大夢想的他,只求能有一個安定的家。當初伊甸願意給他一個高中畢業、沒有專業、社會經歷的人工作機會,並且可以在工作中學習成長,是一個極大的恩典」。因此有感而發說:「往前看,不敢想。往後看,是恩典。」

 

照顧病父 上帝帶領漸釋心結

2016年,林右笙就讀中國科技大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癌症發作。林右笙白天上班,夜晚上課,蠟燭兩頭燒,父親生病使他又添了一項挑戰。所幸,可以和家屬輪流照顧。

 

「說是照顧,其實很有限,就是晚上睡在病床邊陪著爸爸而已。」他在分擔家人照顧重擔之外,也因伊甸開始投入長期照顧領域的服務,可以提供一些社會福利資訊給家人,像是借輪椅、借助行器,預約復康巴士,租借電動病床…等,但這些都是外在的幫助。

 

基督信仰與聖經,要我們學習饒恕那些傷害你的人。

 

實際上,林右笙在照顧爸爸時,心裡是衝突的。大半輩子過去,父子間沒有太多互動,相處起來就如同陌生人般,彼此感到尷尬。他的內心很掙扎,內心充滿負面情緒,不能平靜。但是因為無法違背信仰而不理會爸爸,於是堅定順從了信仰。

 

父親第三次癌症復發,那時已不能言語,但可比手勢溝通。林右笙與醫療團隊衡量父親的病況,擔心父親恐怕時日無多,得把握機會傳福音給他。於是在病床邊,或是讀聖經給父親聽,或是播放台語詩歌,為父親的得救祈禱,帶父親決志禱告,盡所能地陪伴;父親的態度,則是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慢慢接受。

 

病床前的陪伴,逐漸放下與父親的心結

父親每次手術前,林右笙面對家屬簽具放棄急救同意書時,思想:「我在乎的是什麼?是與父親之間的怨恨嗎?還是要饒恕父親過去對我所造成的傷害?這份放棄急救同意書,很有可能是我與父親之間,最後一面的生死狀。」這個事實的認知,讓林右笙發現自己對於父親在情感上還是不捨。但是,想及過去的怨恨,又讓自己對於饒恕父親這件事,有放不下的檻。

 

手術過後,體力衰弱的父親,需要透過鼻胃管餵食,也無法正常用言語來做表達,因為營養不足,體力漸衰,開始長時間臥床。

 

林右笙用禱告,將心中饒恕父親的重擔交託給上帝,才有力量繼續陪伴長年躺臥在床上的父親。如今,父子倆人不再是在門縫中對視了,而是面對面的眼神凝視。父親躺臥在病床上無法轉身離開,林右笙把握探望父親的時刻,盡力向父親表達說:「我愛你。」。又透過肢體語言,親親他,抱抱他,讓父親知道,他並不孤單。

 

圖說:用禱告將饒恕父親的重擔交託給神,才有力量陪伴臥床的父親。

圖說:用禱告將饒恕父親的重擔交託給神,才有力量陪伴臥床的父親。(林右笙提供)

 

林右笙的父親自口腔癌復發後,就沒有間斷過進出醫院,持續化療、電療、手術、標靶到安寧照顧,直到2019年底離世。林右笙說,也許是父親的身體已經到了油盡燈枯,所以離開他們,但他心中更感受到的是,父親疼惜自己兒女的心情。在最後一段時間,父親似乎知道他的時間快到了,每當兒女們到安寧病房探望他的時候,他會主動擁抱兒女。用盡他身上的力量,讓兒女感受到父親的愛。

 

圖說:睹車思父。

圖說:睹車思父。

 

2020年初,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林右笙回顧:「如果2019年年底,父親沒有離世的話,對父親本身和全體家屬,將會面臨更多疫情隔離與照顧上的挑戰。」林右笙感受到上帝對於父親和家人無形的蔭蔽和保護。

 

開著父親生前遺留下來的老車,每當經過熟悉的路線時,林右笙總是想起與父親有關的點點滴滴,從孩提到安寧病房,一幕幕的情景浮現眼前。在實際的情況中,林右笙並沒有因為信仰就戲劇性地饒恕父親,與他和好,恩怨馬上煙消雲散;而是以生命的角度檢視,「因為自己生命的轉變,看向父親的視角也不斷的改變。」神藉著林右笙陪伴父親生病的過程,調整他的生命,讓他勇敢表達愛,向父親傳福音。不但與父親和好,也與自己和好。

 

圖說:與父和好,也與自己和好。

圖說:與父和好,也與自己和好。

 

父子關係猶如霧雖還在,但不再是濃霧,而是漸漸化開,變得雲淡風輕了。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1.08.20 NO. 414

 

生活沒有過不了的難關,珍惜生命,擁抱希望!
請撥打24小時免付費心理諮詢專線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