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雅羽、潘沛晴、王茲閔三位有相同理念的職能治療師,努力為中風後的病友找出生活動力而誕生了單手廚房,幾年下來,單手廚房靜靜地在遍地開花了。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阿嬤,請妳幫忙看麵條熟了沒?」

 

中風後身體半側偏癱的阿嬤正在「單手廚房」學習烹飪,為看鍋內的麵條煮熟了沒,只見她緩緩從輪椅起身。這小小的動作就訓練到下肢肌力、身體平衡、姿勢控制、認知判斷等。當復能結合了日常生活,病人不再感到復健單調乏味。

2圖

「小廚」之一的俊男,家裡是開小吃店,中風後加入小廚行列。這天單手廚房擬的菜色是蔥油麵,俊男平時對烹飪就有興趣,瞬間燃起他的鬥志。切臘肉時,肉滑來滑去,但是俊男不輕言放棄、堅持自己完成。體力尚在恢復中的他,烹飪過程中得分幾次坐下來休息,夥伴們都被俊男做菜時灼灼的眼神激勵。

 

單手廚房的誕生

服務於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的職能治療師莊雅羽、潘沛晴、王茲閔,觀察到復健科以中風病人為大宗。單側偏癱是病友們的特徵,為恢復他們半側身體失去的功能,三位治療師平日訓練病患學習自立生活,即使生病也能反轉身心障礙者的角色,甚至能照顧別人。

 

雲林是農業重鎮,在此行醫更能感受到鄉親的熱情,病人的家屬不時送來自家種的菜,或是拎來一尾魚表達謝意。幾年前,三位治療師開始腦力激盪,如何讓雙十年華就到復健科報到的病友小湘,重繪青春的色彩。考量到「吃」是每人每天都會經歷到的事,於是乎,單手廚房於焉誕生。

 

3圖:在雲林行醫,頗能感受農業重鎮鄉親的熱情。

圖說:在雲林行醫,頗能感受農業重鎮鄉親的熱情。

 

中風前的小湘是遠庖廚的君子,要讓她進廚房,事前的訓練相形重要。治療師們讓小湘看食譜,先有做菜的概念,接著就在嘗試與摸索中一同學習。

 

潘沛晴回憶起,從前在學時,物理治療對病患的處方有一定劑量、以一定的器材處置。相較之下,職能治療在訓練中風病患時有許多彈性空間,看似沒有明確的步驟或答案,但在與每位病患個體中,激發出許多有創意的復健處方,能夠與病患一同成長,從中可以感受到挑戰與樂趣。

 

4圖說:從日常生活復健與病患一同成長。

圖說:生活即復健。

 

進入單手廚房 拋開框架

「找到甜椒可以站穩砧板的角度對半切,甜椒平的那面站穩就可切塊,不用執著先去蒂。」王茲閔以單手示範切甜椒,邊講解。

 

5圖說:單手示範切甜椒。

圖說:示範單手切甜椒。

 

進入單手廚房得先脫去舊思維,做菜並沒有一定要照特定方式或先後順序,拋開框架,生活就是復健。莊雅羽聊到,機械式地訓練患側,病人感受不到樂趣,一但失去想變好的動力,意志隨著體力往下掉,變成習慣依賴家人的照顧。家屬也有可能因照顧的沉重負荷,犧牲了許多個人的時間而喘不過氣,長久下來家庭氣氛變得死沉。

 

母親曾為王茲閔擔心:「每天看到的都是生老病死,在醫院上班會不會不開心?」

 

很幸運地,王茲閔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不僅是工作上的夥伴,能夠陪著病人與他們的家人一起進步、教學相長,是一件很有意義又很有趣的事。

 

6圖

 

腦麻小廚─小純

「做,就對了,不要太擔心!」

「安全第一。」

「可以邊做邊修正。」

 

小純罹患腦性麻痺而手部變形,在升上高中時加入小廚行列,家長肯定單手廚房裡的訓練能幫助小純日後照顧自己。起手煮飯,得先調適心理,踏出第一步。家屬們也得學習耐住性子、不貪快速進步。小純從練習看菜單開始,一步一腳印,現在的她下了課可以先用電鍋蒸包子墊墊肚子,媽媽就不用趕著回家預備晚餐了。

 

高手小廚—高阿姨

小廚中的高手─高阿姨,在中風之後仍得為婆婆燒飯,高阿姨在生病前就很會做菜。生病之後,日子還是要過,又有長輩要照顧。高阿姨沒忘掉右手(健側),給圓柱體的白蘿蔔削皮時,底部墊著止滑墊,用壞手固定住白蘿蔔,右手削皮。究竟削皮是要由前往後削,還是由後往前削,沒有一定的順序,端看怎麼削最順手,高阿姨說。

 

7圖說:只要順手,削皮沒有一定方向。

圖說:只要順手,削皮沒有一定方向。

 

用好的一邊等於被放棄了?

「為什麼不訓練患側?老師難道要放棄我了嗎?」

 

有些病友和家屬對單手廚房有些誤解,以為復健不就是要訓練偏癱的那一邊嗎?用健側做菜是不是意味著放棄?職能治療不僅有較為人所知的治療性活動(例:訓練中風後的壞手拿筷子。),更有建立自立生活的代償性策略(例:改用另一隻手吃飯,或使用輔具,或是改造環境適於病人。),使病人可以維持生活的自主與獨立性。

 

高手在民間 輔具就在五金行裡

「老師,妳的刨刀在哪裡買的,看起來真好用。」小廚向王茲閔詢問道。

 

輔具專賣店的輔具單價高,使用者的情況各異,未必都能用得順手。其實「老師」手裡的刨刀是在五金行裡購買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物,只要運用智慧,每一位病友都可以將日常用品化作輔具。小廚們互相交流生活中自行研發的「輔具」,各個都是生活智慧王。

 

8圖說:止滑墊是單手切菜的好幫手,五金行就有。

圖說:止滑墊是單手切菜的好幫手,五金行就有。

 

曾有小廚拋出問題:「如何用單手去魚鱗?」

 

大家腦力激盪,只問結果,不問過程。有人回答:「把魚放在地上,以腳固定。」還有人說:「手腳並用,不用雙手,一樣能把魚鱗刮得清潔溜溜。」

 

9圖說:手腳並用,單手剝玉米葉。

圖說:手腳並用,單手剝玉米葉。

 

中風後的復健不僅要找回失去的能力,更要充分發揮尚有的能力。一位中風的媽媽,在網路上看到單手廚房的病友們下廚,為給雙胞胎孩子好的營養,在家中看影片嘗試做菜,將「一手」做出來的菜色上傳與大家分享。起先的菜色差強人意,為母則強,雙胞胎媽媽在嘗試中慢慢修正,到現在也能煮出一桌豐盛菜餚,翻轉病人的角色,把關孩子的健康。

 

單手廚房出師記

「阿品,什麼菜是可以馬上吃?又不用開火,又可以展現單手廚房高超廚藝的呢?」

 

原來,單手廚房團隊受邀到外縣市分享,阿品腦內CPU高速運轉,她細心地將前置作業、做菜的時間都列入考量,念及老師們帶著鍋碗瓢盆搭高鐵恐不便,要呈現色澤鮮豔、香味宜人,又能在短時間內讓單手廚房廚藝懾服現場觀眾,非涼拌莫屬!

 

40多歲就中風的阿品,在復健科相對很年輕,然而受損程度卻不輕。潘沛晴回想起之前的情況,阿品對什麼事都淡漠,唯獨聊到美食時,眼睛出現神采。潘沛晴用點心打開阿品的心房,邀請她加入單手廚房。

 

中風的她因傷到腦部而影響認知,例如:不太能判斷食物是否已煮熟、用平板搜尋食譜時,找不到google搜尋引擎在哪裡。看食譜得花很長的時間,閱讀不時漏字、跳行,潘沛晴提供策略,以尺輔助,改善閱讀的問題。

 

阿品一開始進步得很慢,甚至狀況有些令人擔心。到現在她可以在臉書展示廚藝:焗烤法式吐司、氣炸豆腐、蘿蔔絲炊飯、泰式河粉等樣樣難不倒她。現在的阿品還成為單手廚房的「顧問」,為老師們外出分享時提供意見。

 

10圖說:職能治療界的S.H.E.─莊雅羽(左起)、潘沛晴、王茲閔。

圖說:職能治療界的S.H.E.─莊雅羽(左起)、潘沛晴、王茲閔。

 

單手廚房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實體廚房,而是一個概念,職能治療界的S. H. E.,因為有相同的信念,希望病人和家屬都能更好。生活即復健,單手廚房的概念不只在醫院裡,更推廣到有需要的家庭和我們的生活中,轉個彎,日子可以過得很好。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1.03.15 NO. 409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