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城市到鄉鎮,居家服務員王俊霖服務過不同類型的長者,也陪同許多家庭走過人生。從都會到返鄉的長照之路,豐富多元的歷練,使他可以切實地提供長輩和家屬即時的幫助。

1圖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從雲林北港辦公室出發前往口湖鄉,車子隱沒在阡陌間,連車尾燈都看不到。抵達目的地,只見家家戶戶曬著烏魚子,或是門前擱著蚵仔殼的大籃。海風亂髮,空氣中帶著鹹鹹的氣味,得知離海邊並不遠。

 

居家服務員王俊霖準時地到達曾謝玉蘭阿嬤家,曾阿嬤今年83歲,精神抖擻地看著電視劇「包青天」,雖然不識字,電視劇又是以國語對話,阿嬤卻能清楚的掌握劇情。

 

2圖

 

王俊霖熟練地走進曾阿嬤家的廚房,著手預備午餐,煎魚、炒菜,一道道家常菜熱騰騰呈現在曾阿嬤桌前。曾阿嬤原本行動自如,約10個月前騎機車遭撞,斷了的左腿打上鋼釘。曾阿嬤的兒女都住在外縣市,平日獨居,生活打理得宜,摔車後行動受限,因而向雲林居家式長照機構申請了備餐與家務服務。

 

3圖

 

王俊霖從小生長在口湖鄉,直至大學北上求學,畢業後遇到經濟不景氣,求職不易。於是積極參與職業訓練,接觸了長照領域。他在職涯中結合工作裡累積的經驗值,應用在未來的工作,對長輩及家屬助益匪淺。

 

服務長輩 從都會到鄉鎮

在北部從事長照服務,王俊霖照顧的長輩中,有許多是榮民。由於年輕時的體能訓練,老兵們的身體都很硬朗。但,年紀過了八旬,親友逐漸凋零,加上身體因歲月起了變化,獨居、孤單常是長輩們的生活寫照。

 

王俊霖照顧的長輩中,有一位八十多歲的爺爺,有別於多數高齡長輩,親友一一辭世後,能聊的對象愈來愈少而出現社交退縮。這位爺爺樂於與外界接觸,不沉浸在親友離世的悲傷中,常騎著U-bike積極走出戶外。開朗的個性,使他從垂髫到黃髮不乏忘齡之交,手機也滑得比同輩來得更順暢。這麼一位怡然自得的長者,王俊霖心想,爺爺將來必成為百歲人瑞。不料,一次外出購物的路上,爺爺遭車撞就撒手人寰。從事長照服務領域,他由此體會到人生的無常。

 

4圖

 

王俊霖也曾經照顧過一位奶奶,向他抱怨扶養長大的養女自移民到國外後,從此不聞不問。縱使如此,奶奶仍規劃將身後留下的房產遺贈給養女。他從長照服務觀察到,人與外面的人再要好,總歸還是外人,即使家人感情不好,終究是護著家人的。

 

歷經身後服務與長照服務的洗鍊

除了長照領域,王俊霖也曾服務於醫院的太平間。告別式的場合裡,基於禮貌,外面的人對亡者皆歌功頌德。但亡者若生前久病、長年臥床,這些美言聽在家屬的耳裡其實是五味雜陳。居服員陪同家屬經歷這漫長的長照路,很能理解他們的心情。

 

多年在外,王俊霖與太太規劃返鄉發展,看著2歲多的女兒一天天成長,是一種喜悅。陪伴幼童與長輩是一種對比,孩子日日茁壯,長輩照顧得再好,也將走向終點,長照人員成為陪長輩走人生階段最後一程也不無可能。有居服員盡心盡力服務,將長輩視同家人,待長輩轉換服務型態或過世,居服員的心情也會受影響。

 

5圖

 

 

居服員在長照家庭的角色

王俊霖曾協助一位阿公進行居家復健,阿公從無法站立,進步到可以自行站立、乃至扶牆緩緩而行。眼見阿公情形愈來愈好,此時,阿公的家人卻因為擔心阿公跌倒,希望阿公停止復健。於是,阿公又退化到需要人的攙扶,無法憑自己站起來了。

 

相反的,王俊霖也遇過家屬希望從醫院返家的長輩能積極復健,生活自立。長輩覺得在醫院已經復健夠了,回家就是要休息,不想再復建了。面對服務家庭中不同的意見,溝通是一門課題。因此他在多年的服務經驗中認為,居服員應是在長照服務的第一現場,以第三方的角色直接接觸長輩與家屬,不一味以「立意良善」介入。

 

6圖

 

「阿嬤,最近天氣轉涼,恁的血壓比較高,要注意保暖喔!」午飯煮畢,替曾謝玉蘭阿嬤量血壓,王俊霖一邊紀錄、一邊叮嚀著。對獨居長者而言,平日與居服員接觸的機率極有可能高於親友。王俊霖與曾阿嬤最大的孫子年紀相仿,回到家鄉照顧長輩們,是鄉里的福分。殷勤奔走於家戶之家,服務完,王俊霖隨即趕往下一位長輩的家。他驅車駛離,一樣,不見車尾燈。

 

7圖

 

8圖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12.31  NO.406-2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