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式日間照顧服務布建計畫林邊據點全體師生合力完成這幅「伊甸交『享』樂」,就如這裡的日常,是由大家合力創作、各種顏料交織而成。

1圖 (2)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當社工林靜絹從收納箱抽出一幅幅的半成品,學員們的眼睛亮了起來。又到了開心的繪畫課時間,繪畫老師蘇健全要大家繼續上次未完成的畫作,夫人邱月容也耐心在旁陪著學員。

 

「煙火是放射狀,點一點,往外拉。」蘇健全指導畫煙火的筆觸。

 

2圖

 

繪畫課題材取自學員生活日常。10月份的煙火節,社工和教保員帶學員們去看煙火。學員們筆觸下黑壓壓的人頭,鋒芒四射的花火,從他們的畫作中不難感受到欣賞煙火的歡樂。

 

「其實,一開始的時侯,我們不知道該怎麼教。」邱月容坦言。

 

蘇健全老師在潮州的畫室已逾二十年,教過的學生無數,學生雖以考美術班、美術系為大宗,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學生年齡分佈從年幼到年長都有。只不過,以前還沒有機會接觸到身心障礙的學生。

 

3圖

 

蘇老師夫婦為給兒女有個快樂的童年,帶孩子在碧海藍天中玩沙,舉家從台灣頭搬到台灣尾。看似理想的生活,卻發現價值觀不盡相同、出現摩擦。婚姻遇到瓶頸,一位朋友邀請蘇老師夫婦到教會聽福音。一同去教會幾次,雖然聽不太懂聖經的內容,卻被其中寧靜的氛圍吸引。每逢到教會,就感到放鬆自在,不知不覺,家庭緊張的氣氛變得和緩,乃至享受婚姻生活。

 

4圖

 

蘇老師夫婦信入主耶穌基督後,在教會中經由教會姊妹余祝嫣的介紹,來到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服務教授身心障礙學員繪畫。原來,余祝嫣也是在此擔任體適能課的老師。

 

「不知道該怎麼教,我們就禱告。」

 

5圖

 

這裡的學員多是屬於第一類身心障礙(智能障礙、自閉症、精神障礙等)。起先,蘇老師夫婦摸索著用什麼詞彙才能使學員較易理解。從帶著挫折到漸漸找到秘訣─了解每個人,帶著學員畫,接著讓他們發揮。

 

蘇老師舉阿昌的作品為例,一年前只要求阿昌把畫紙畫滿,漸漸帶入觀念,從區塊填充到明暗對比,進步的幅度躍然眼前。為鼓勵學員創作,林靜絹為學員們報名了109年特殊美學藝術創作展。阿昌的作品「太陽」和阿哲的作品「螞蟻回家」都獲獎,同仁們都與有榮焉。學員本身就像單純的大孩子,對獲獎的得失心看得很淡,倒是十分享受繪畫當下的愉悅。

 

6圖

 

阿昌的父親於2年前病逝,自菲律賓嫁來台的母親,不諳國語、台語、英語,每早將阿昌與雙胞胎弟弟阿隆送到日間照顧中心後,再到東港殺魚,晚間接續兼職分裝乳製品。不只是阿昌兄弟,這裡的學員不少是在隔代教養的背景長大,為延緩學員們因退化被送進機構的時程,同仁們都盡心盡力地照料這群大孩子。

 

阿軒剛來的狀況是連坐都不會坐,在日照中心的照顧下,進步到可以跑給教保員追。談起這些大孩子,教保員丁秋凌和黃詣涵又好氣、又好笑,又為他們的「進步」感到開心。

 

小諭剛來時常因精神疾病住院,在日照中心細心照料與穩定用藥下,至今未曾再住院。

 

主要照顧小怡的阿公過世了,不忍心小怡年紀輕輕就被送進機構,林靜絹教小怡如何買早餐、女生生理照護等。現在小怡情形穩定,令人欣慰。

 

7圖

 

有時學員們也會拗起性子,一回帶學員外出踏青,遇到趕火車,阿軒累了就索性賴在地上不肯走。丁秋凌和黃詣涵身材嬌小,怎麼拉得動大個兒阿軒。幸虧熟悉阿軒的喜好,用他最喜歡的紅茶半勸半哄,總算趕上火車。

 

從外表看,學員們似乎受限外面的障礙,其實他們的單純無邪在蘇老師夫婦、教保員、社工等的眼中更是難能可貴的。學員能在日照中心歡樂渡過每一天,也是大夥兒力挽身心障礙帶來退化狂瀾的成果,共繪繽紛的「伊甸交『享』樂」。

 

8圖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0.11.30 NO. 405下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