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被家中寶貝的大哭大鬧激怒而情緒失控呢?有否因孩子的情緒而妥協呢?且聽兒童教養專家,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徐瑜亭聊聊兒童情緒吧!

1圖

文|朱聖恩 攝影|蔡佳真

 

週六上午,位於潭子區大豐路的臺中市第二區兒童發展社區資源中心的教室座無虛席。把教室坐滿的不是兒童們,而是兒童的家長。原來,中心邀請了兒童教養專家徐瑜亭,談談家中寶貝的情緒問題,以現場踴躍的情形來看,兒童情緒實為現代家庭常見課題。

 

2圖說:謝宛君組長開場介紹。

圖說:謝宛君組長開場介紹。

 

棍子的記憶

講座的開始,徐瑜亭請家長們在1分鐘內把想到的情緒名詞寫下來,無論在哪一個場次,沒有意外,清單上的負面情緒比正向情緒多。那是因為負面情緒較難處理,來自老闆的壓力、育兒的壓力等,導致負面情緒的記憶較深。

 

「各位家長還記得小時候被爸媽修裡的道具嗎?」衣架、愛的小手、拖鞋、藤條、皮帶……歷歷在目。

 

「那麼,各位還記得小時候因為什麼事被爸媽修理嗎?」大家努力回想,被打的理由顯然沒有比被打的道具記憶深刻。只有一位媽媽記得三歲時被弟弟咬,一氣之下把弟弟壓在床頭櫃下而被爸媽修理。通常被修理只記得棍子,卻記不得原因,因而徐瑜亭不贊成體罰。

 

3圖

圖說:徐老師以生動的方式與家長互動,現場反應熱絡。

 

孩子的大腦二樓施工中

徐瑜亭將孩子的大腦比喻為一間房子,房子的一樓(腦幹及邊緣系統)已完成,二樓(複雜高階能力的大腦皮質)尚在施工中。一樓對應到身體的各項基本功能,出生後即開始運作,如呼吸等,另也主責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遇到危急要逃)和原始情緒(恐懼、憤怒)。仍在架構中的二樓掌管思考、決策、調節、情緒控制及同理心。

 

所以,嬰幼兒和媽媽分開或害怕打針而生氣哭鬧,皆為正常情緒反應。至於,建構中的二樓則需歷經二十到三十年才會發育成熟。現場的父母們也坦承表示,即便是過了三十歲的大人,也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因此父母要大腦皮質尚未發育完全的孩子,不要這麼愛生氣、動不動就哭鬧,是不切實際的期待,唯有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學習用大腦皮質連結情緒中樞,幫助孩子的大腦逐漸成熟。

 

4圖

 

徐瑜亭自畢業後即在醫院擔任職能治療師,單身時,照著在醫學院所學運用在兒童身上。為人母後,面對兒童感受角度從客觀轉為主觀,更能同理育兒的點滴。徐瑜亭產後請了育嬰假,更是自覺回不去職場。從此,從醫療院所轉換跑道到兒童發展領域。

 

身為兒童教養專家,兩個兒子自然而然成為最好的活教材,現實生活狀況題來了:

 

「弟弟搶了哥哥的玩具,爸爸媽媽們,你們會怎麼處理?」

「大的要讓小的。」

 

5圖

 

家長先穩住自己的情緒

當兄弟鬩牆再度上演,首要的是家長穩住自己的情緒,接著先同理、再講理。就平常與孩子的相處,迅速解讀孩子當下的心情。範例:以同等的高度,蹲下來對哥哥說:「我知道你的玩具被搶走很生氣、很委屈。」讓哥哥感到被同理、接納。當哥哥緩和下來後,再理性引導孩子做適當處理:「打弟弟不能解決問題,我等你冷靜下來,一起關心弟弟有沒有受傷。」

 

每次的生氣,都帶著孩子反覆練習,哪怕進步只有一點點,都給予正向鼓勵。例如,這次生氣時間比上次生氣縮短了5分鐘,就是一種進步。

 

6圖說:兒童情緒失控,父母首先得穩住自己的情緒。

圖說:兒童情緒失控,父母首先得穩住自己的情緒。

 

孩子百百種,同樣的爸媽,手足的性情卻不盡相同。父母針對不同類型孩子宣洩情緒的方式得「因材施教」。徐瑜亭拿大兒子舉例,三歲前,遇到不如他意的事便嚎啕大哭,哭聲大到引起街坊鄰舍關切。分析這類生氣會放聲大哭的孩子,屬於情緒強度較高的氣質,大人常在高分貝的魔音穿腦下被迫屈服,或被激怒而對孩子做出會後悔的事。此時,爸媽得先冷靜,用習慣的方式如:深呼吸、默想名言佳句等,避免自己情緒失控。

 

接著,離開事發現場。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可先帶到廁所等,幫助大人與小孩換心情,再用平靜的口吻同理孩子:「媽咪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們等你哭完。」讓孩子學習辨識自己的情緒並將負面情緒宣洩出來。

 

7圖

 

再者,回應孩子的妥協行為。觀察孩子表情與肢體動作,當踢打漸緩、哭聲轉小,表示情緒已不再高漲,可詢問:「要抱抱嗎?」孩子若說好,就立即給他一個擁抱,滿足被關愛的需求。

 

當情緒事件落幕,重要的點來了,還得幫助孩子釐清生氣的原因,並尋求合適的處理方式。例如:「下次弟弟搶你的玩具,可以說你不可以搶我的玩具,或是請大人幫忙。」陪孩子實際演練,如此幫助大哭大鬧的孩子在處理情緒上愈來愈進步。

 

成長路上彼此打氣

徐瑜亭指出十幾年前的兒童發展理論是行為導向,很少有情緒方面的議題。自己雖然是兒童教養專家,陪伴兩個兒子,甚或是與許多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仍然是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從生活事件中、繪本中,與粉絲們的交流中,磨擦出智慧的教養交流。

 

8圖說:謝宛君組長介紹共融繪本。

圖說:謝宛君組長介紹共融繪本。

 

在兒童發展領域耕耘多年,徐瑜亭觀察到時下孩童愈來愈聰明,一則可喜,另一面,則是家長和老師在教養和教育上得花費更多的心力。因此徐瑜亭也鼓勵家長、老師們找到宣洩壓力的管道。展示手中的水壺杯套,正是徐瑜亭親手勾織的,藉手作抒發生活中的繁忙壓力,不致情緒過熱而導致生活系統崩壞。

9圖說:徐老師的水壺杯套是親手勾的。

圖說:徐老師的水壺杯套是親手勾的。

 

陪伴兒女成長的路上雖然辛苦卻很甘甜,父母在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也隨之成長。父母成長並非自然發生,透過觀察、磨合,也與家長同儕彼此切磋。家長們在講座中的互動,顯示出對孩子成長的重視與關切。徐瑜亭與中心組長謝宛君一致讚許父母們對下一代的重視。

 

經過週末上午的充電,回家遇到孩子情緒狀況,馬上就可以操兵演練了。

 

10圖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10.05 NO. 404 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