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2歲了還不會說話,3足歲了,不會說任何句子,該怎麼辦呢?老人家說大雞晚啼,男生學講話就是比較慢,是對的嗎?孩子上了語言治療課,家長回家還要教嗎?

父母一連串的疑問,邀請語言治療師一次解惑。

 

girl-3854112

(圖說:在遊戲過程中,爸媽可以陪伴孩子互動,增加環境刺激。 )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情境圖片來源|pixabay

 

孩子從牙牙學語到會說話,父母的角色不可少。教養過程中究竟有哪些迷思?宇治語言治療所的兩位治療師幫您細說分明,讓孩子語言發展跟上成長步調。

 

Q:小孩說話不用教,他自己就會?

A:錯。宇治語言治療所治療師鍾欣蓉表示,孩子發展的里程碑很重要,幾歲會什麼事情,要具備什麼能力,都是要經歷多次的學習過程。沒有適當給予孩子學習刺激,他就無法學會開口說話。

 

她分享一位案例指出,孩子的爸媽是高社經地位,爸爸卻因為擔心長輩「一口台灣國語」而不願讓長輩教;同時又挑剔老婆的教法,導致孩子2歲了還不會說話。

20200709-28

(圖說:語言治療師鍾欣蓉表示,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語言刺激和學習環境,幫助他學會講話。)

鍾欣蓉表示,孩子從不會說話到說話流利需要進程,並非一蹴可幾。這期間就需要針對需要發展的能力,進行特別的練習,才有辦法開口,從命名逐步進展到說出句子。她強調,日常生活都是探索和學習,孩子看得到的,摸得到的何嘗不是學習?不是只有乖乖坐好才叫學習。

 

她建議,爸媽可以帶孩子操作教具時,針對需要練習的目標,和孩子互動。例如:都是玩小豬教具。1 歲的孩子可以用單字,「吃」、「豬豬」、「給」來練習。2歲孩子可以用疊字句,「豬豬吃吃」、「老師給給」等。3歲開始要學會理解疑問句、使用完整句表達和辨認顏色......等能力。這時可以跟他對話,「小豬要吃餅乾。」、「你要不要吃?」、「你要吃哪一個?」、「紅色餅乾嗎?」等。

 

Q:孩子老是喜歡用比的,不願開口說話這樣好嗎?

A:不好。孩子用手比物品,卻不願開口說話,雖然可以算是理解物品名稱,但不能算是可以正確命名。語言治療師鍾岳唐表示,她遇到過一位個案,弟弟不願開口說話,老是用比的。媽媽回想帶養過程,生哥哥時,由於第一胎,她花許多心思照顧,時常抱著他講故事,教他指認書中的物品名稱;生了弟弟後,缺少這個環節和過程,以致弟弟語言發展落後。

 

鍾岳唐建議,家長教孩子命名時,帶著他認識物品,不斷重複教導,並讓他練習開口指認,確保他學會了。鍾欣蓉也附帶道,爸媽可以列出孩子每天最容易接觸的前10項物品清單,刻意重複練習。如此一來,語言能力便能一點一滴建構起來。

20200709-49

(圖說:語言治療師鍾岳唐建議,可以利用教具或是觀察身體部位,教孩子辨認五官及肢體的位置。)

 

Q:孩子挫折容忍度低,一旦說錯話後,就不願再嘗試開口了,該怎麼辦?

A:鍾岳唐說,他發現某名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喜歡與人互動,卻挫折容忍度低。於是她先藉由玩玩具幫他設立簡單目標,幫助他累積成功經驗,加強自信心,並建立失敗沒關係的觀念。

 

例如,鍾岳唐會在遊戲過程中假裝失敗,笑嘻嘻的說:「哇,我輸了」、「輸了也沒有關係,你可以幫我嗎?」讓孩子體會失敗不恐怖,失敗不代表就毫無價值。鼓勵他有勇氣再次挑戰,透過不斷練習,越來越接近成功,就算是挫折都還是給予鼓勵。

 

經過一周兩次的語言治療,以及回家家長反覆帶著孩子練習,一個月後孩子明顯改變,自信心變強了。不僅願意主動表達事情,還會和人聊天、撒嬌,一改過往。

 

blocks-503109

(圖說: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和孩子進行互動,幫助他探索和學習。)

 

Q:家裡沒有什麼玩具和繪本,該怎麼和孩子互動呢?

A:鍾岳唐表示:「教具是死的,人是活的。」她舉例,早年生活環境,老一輩的人不會買很多玩具給小孩,生活經驗才是最好的教材。

 

例如:帶著孩子一起做家事摺衣服時,不忘教:「這件大件的紅色衣服是誰的?」、「小件的又是誰的衣服?」,來練習大小、顏色、疑問句理解...等概念。此外,吃飯教導要如何拿碗筷、該怎麼洗澡等,都可以拿來當作教材,針對當時需要加強的能力來互動練習。

 

鍾岳唐說,爸媽有空時,不妨帶孩子逛賣場、百貨公司等,東西五花八門都是很好的學習環境。她不諱言,在治療室環境受限,才用玩具和繪本當媒介,「其實日常生活東西比玩具更好。」

 

鍾欣蓉也深表同感的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孩,老師會帶他們搭火車;歐洲的老師、家長會帶孩子到森林裡採蘑菇,「做日常生活會做的事情,比制式教法更好。」

20200709-54

(圖說:鍾欣蓉表示,上完語言治療課後,返家持續練習,孩子的學習成效會較明顯。)

 

Q:已經上了語言治療課,回家還要自己教嗎?

A:要。鍾欣蓉遇過有家長送孩子密集上早療課,從早排到晚,這樣爸媽回家就不用教。她強調,孩子和爸媽相處時間最久,父母的角色是老師無法取代的;況且,已經教會的東西,回家要持續練習,否則孩子容易忘記。

 

Q:孩子不會主動講話,需要幫他提詞或代為回答嗎?

A:看個案狀況,其實不一定需要。鍾欣蓉表示,爸媽有時干預過多,容易搶著幫孩子回答,無形中剝奪孩子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有些孩子習慣先看爸媽臉色再反應,甚至依賴父母幫忙回答。

 

在她的診間就遇過,當她在引導孩子開口表達時,問他:「你剛才吃什麼?」孩子還來不及回答,一旁的媽媽幫腔脫口而出:「紅豆餅。」這時,治療師會請家長先在診療室外,讓她與孩子單獨練習。

 

另一種情況則是幫自閉症孩子提詞,認字卡的時候,如果爸媽沒有提詞,孩子就不直接說出答案。為了改善情況,治療師運用行為改變技術,省略提詞環節,練習讓孩子自己主動命名字卡。

 

過程中,自閉症孩子遲遲不願開口,她只好耐心等待,最後終於願意配合。練習完一整疊字卡,孩子已經可以學會自發命名,甚至和治療師對話。

 

面對人際互動不佳的他,鍾欣蓉進到物理治療師的團體課中,幫助該名孩子練習舉手發言。輪到他時,先示範,拉著他的手舉高說:「換我。」幾次下來,使用行為改變技術,改成碰他一下肩膀或輕拉他一下衣服示意,他漸漸退去提示的程度。到最後,不用提醒他就會主動舉手。

 

社交能力部分,則安排他與另一名孩子互動,教他什麼情境下,要講什麼話。鍾欣蓉表示,「要給予大量的情境對話示範,他才會講出來。」經過長久練習,有了明顯的進步,家長當然開心不已。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0.7.9  401-1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