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輝和學聖既是同學又是同梯,兩位出身醫學系的高材生,一起在宜蘭教養院服社會役,與院內住民們朝夕相處的軍役生活,為兩人帶來哪些改變和收穫呢?

(圖說:學聖(圖左)和冠輝(圖右)既是醫學院同學也是替代役同梯。)

(圖說:學聖(圖左)和冠輝(圖右)既是醫學院同學也是替代役同梯。)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雖然在醫院PGY(Post Graduate Year,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實習期間,曾接觸過身心障礙患者,但兩人坦言,是來到宜蘭教養院之後,才有機會和這麼多障別程度不一的身障朋友相處。

 

「一開始確實會有點害怕,因為不知道如何跟他們互動,」冠輝分享道:「後來在院內遇到住民,他們會很熱情地跟我打招呼,才開始覺得跟他們之間的距離,並沒有我想像的那麼遙遠。」

 

學聖也表示,初進宜蘭教養院服役時,原本擔心自己會無法獲得住民們的信任,但跟他們相處過一陣子之後,發現其實大多數的住民對於替代役的態度都很友善,有些特別熱情的,還會一直跟他聊天。

(圖說:在護理組服務的學聖,帶住民就醫是例行公事。)

(圖說:在護理組服務的學聖,帶住民就醫是例行公事。)

 

被分配到護理組的學聖,主要工作是陪同住民到醫院就醫或做例行檢查。有一次,他帶著一位平時安靜乖巧的住民去看病,沒想到住民卻趁他去廁所時,一溜煙逃跑不見蹤影。

 

「我找了半個多小時,才在醫院外面找到他!」這個經驗讓學聖覺得又好氣又好笑,後來他帶住民外出時,總是小心翼翼不讓他們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若是當天就醫的住民較難控制,院內也會多派人手協助避免發生意外。

 

院內住民的性格百百款,帶他們出門前,得先摸清楚哪些地雷不能踩。例如,有位住民外出時,只要經過便利商店,就會吵著要買東西,若是不讓他進去,他便開始大哭大鬧,甚至在地上打滾。學聖笑道:「我們只要帶他出門,都會記得避開便利商店!」

 

雖然住民外出不受控的行為,難免會令他苦惱,但種種意料之外的突發狀況,也促使他練就一身靈機應變的好功夫,意外培養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強健心態。

 

而冠輝的職務內容則十分多元,從廚房、行政到協助住民進行體適能訓練等等都做過。待過不同處室,他最深的感觸是:「院內的工作人員都好有耐心!」

 

在廚房幫忙的期間,他看過廚房阿姨用心處理住民的食物。備料時,阿姨總不忘叮嚀他要把食材切得細碎,並盡可能將食物煮到軟爛,方便牙口不好的住民食用。過去在家不曾下廚的他,也因此學習到一些簡單的料理知識和技能。

(圖說:在家不曾下廚的冠輝,因著在院內廚房幫忙,學習到料理知識和技能。)

(圖說:在家不曾下廚的冠輝,因著在院內廚房幫忙,學習到料理知識和技能。)

 

宜蘭教養院的住民們,大多數為重度以上身心障礙者,很多時候無法用口語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不能理解旁人在說什麼。兩人在服役期間,透過經驗累積,慢慢摸索跟身心障礙者相處的方式,盡可能理解他們的需求,給予必要協助。

 

面對表達能力有限的住民,冠輝認為「觀察」很重要,像他平常會帶住民去散步運動,發現有位住民走了一陣子,就會突然往回走。幾次下來他才知道,原來這是對方表達「我累了」的方式,只要讓他坐著休息一下,又會起身繼續往前進。而學聖則是透過不斷稱讚住民的方式跟他們溝通。

 

冠輝說:「真的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的時候,我也會有點不知所措,但後來發現,有時只要給他們一個微笑或友善的回應就足夠了。」學聖則認為,或許住民們只是需要有個可以說話、抒發心情的對象。

(圖說:冠輝和學聖一起協助院內處理行政事務。)

(圖說:冠輝和學聖一起協助院內處理行政事務。)

 

聊起在此服役後最大的改變,兩人有志一同的表示,跟過去相比,他們更有與身心障礙者互動的勇氣,而最大的收穫,則是學習到如何跟身心障礙者相處和溝通。

相信即將在六月退伍的這兩位準醫生,未來面對身心障礙患者時,會有更多的包容與理解。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 2020.03.23 NO. 397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