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年輕人與長輩同桌話家常,氣氛好不熱鬧。)

年齡不是距離,有心就能打破藩籬,找到跨世代融合的平衡點。

新北市推出「青銀共居」計畫,讓老人家與年輕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分享日常美好的生活點滴。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我們一起吃、一起住,但他們不是我的親爺爺、奶奶,他們真正的身分是我的一票高齡室友。

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推出「青銀共居」計畫,年長者和年輕人共居,透過世代融合,重新塑造共享的居住模式。

 

青銀共居 住的新選擇

在三峽北大青年社會住宅裡,當中的3戶組成10人共居社群,作為青銀共居的試驗舞台。

面對高齡化社會,年輕人要負擔高的扶養比,高房價要取得購屋成本相對不易。

為減輕青年學子離鄉背井求學、就業的租屋負擔,於是讓長者與青年互為室友,「希望能給市民更豐富的居住選擇外,也能透過〝住〞這件事,讓市民的生活有更好的變化。」

 

目前青銀共居提供給60歲以上身體健康且生活能自理的長輩入住,他們能將寶貴的人生閱歷在自然的互動下,傳承給年輕人,雙方有如大家庭般,既互助又相伴。

 

年輕相伴 老後有活力

來自台南的小珍(化名),目前是台北大學社工所碩一的學生,北上求學有租屋需求,在網路上看到該計畫,抱著新鮮感入住,「想和大家一起住,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而依瑩(化名)奶奶從新莊搬到三峽,一來和妹妹住得近可以互相照顧;二來跟年輕人住一起,「我想我會更有活力,生活得更愉快。」於是,他們雙雙成為室友,展開共享新生活。

 

跨世代共居究竟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表示,透過體驗營先讓青銀破冰,藉由三峽文化生活體驗、老少互助廚房、共享家鄉菜等作為互動的起點,透過分享生活拉近彼此的距離。

(圖說:長輩述說自己的生命故事,旁人聽得津津有味。)

「即便有一些生活習慣需要磨合,例如:使用衛浴時間、收納、用電習慣等,但是他們會在社群主動討論與化解,聽到室友的反應,大多期待能繼續續約。」

城鄉發展局表示,在共居中發現,早睡早起不是年長者的專利,也有年輕人作息很規律;反倒是有長者是夜貓族、滑手機成癮者,在在顛覆外界的刻板印象。

 

老少互動 意外小插曲

一個老、一個少,年紀的兩端可以找到生活的平衡點嗎?

從共居日記中不難看出雙方互動的情節,時而溫馨,時而又有意想不到的插曲。

 

時逢端午節,一大早阿姨忙著在房外掛上艾草和菖蒲,年輕人早已脫離節慶的氛圍,沒想到阿姨不好意思的說:「這一束有點貴,不然就多買一束給他。」年輕人感受到長輩生活的用心,心被填滿,有大大的滿足。

 

磨合中,遇到理念不同的長輩,年輕人自有一套排解的方法。

一位阿伯歷經抗日的洗禮,講到日本、慰安婦便義憤填膺,和時下年輕人「哈日」的態度大相逕庭。

頓時間「日本」成了家庭的話題禁忌,就連年輕人學日語返家,老人家關心他去哪裡,只能拐彎抹角的一語帶過,深怕誤踩地雷。

 

不過,長輩也有他貼心之處,不時會帶蔬果、點心慰勞年輕人;群組裡也會發早安文、分享影片。

一天,意外在群組接獲阿伯大讚日本,分享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此舉一出跌破所有人的眼鏡,紛紛猜想阿伯是否因此對日改觀了呢!趣聞不時在生活當中上演,豐富彼此的生活。

(圖說:老人家也可以和年輕人玩在一起,證明心不老。)

共居模式 提升生活品質

共居模式,打破了「家」既有的模式,帶出共享經濟的新價值。

城鄉發展局指出,目前新北市推出的青年社會住宅,正規劃讓年輕人享有優惠的租金解決租屋問題;與此同時,也希望能讓他們回饋所長,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

 

比方說,未來永和青年住宅一樓空間將融入兒少服務,邀請年輕人當志工加入陪讀、課輔的行列。

在新店央北青年住宅設計上,則規劃身障日照服務、小作所等設施。

在公共空間希望能讓住戶有分享交流空間,如:頂樓開放共同農作、戶外設置共融式遊戲場等等,讓居住者在社區有多樣化的互動,凝聚情感。

 

還有,府中社會住宅一樓將規劃為巷弄長照站,未來也不排除與民間公益團體及社會企業合作,優化住戶在社會住宅的生活品質,提供市民更好的居住選擇。

 

「透過公共空間的規劃、社區營造引導空間的互動使用,可以使社會住宅形塑成更有活力的共生社群。」藉由共同參與活動,不論是承租的弱勢戶、銀髮戶以及青年戶,都能自然的融入社群,產生良性互動,是致終的美意。

 

青銀共居讓年輕人和老人家少了世代的隔閡,多了對話的平台,居住期間,有的是暖心的問候、閱歷不同的人生故事,情誼串起年齡的兩端,譜唱出的老調、新曲各有它快樂的樂章。

(圖說:青銀同桌共餐,多了一份溫度。)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81 2018.11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