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伊甸宜蘭區區長劉玉樸表示,在部落茂安成立日照中心,運用當地資源照顧後山長輩,實現在地老化。)

位於宜蘭縣太平山地大同鄉的「茂安日照中心」,於105年成立,提供當地大同後山泰雅部落長者服務,以發展性社會工作模式,落實在地老化精神。

 

文│張雪惠      攝影│蘇麗華

 

伊甸一手創立的原鄉茂安日照中心,座落於綿延無盡頭的太平山地。

茂安是泰雅族部落,不僅交通不便、人口數稀少,經濟也是最匱乏的,「當初聯繫到鄉長,發現在茂安當地有一閒置派出所,就這樣伊甸在此空間推展服務。」伊甸區長劉玉樸說。

 

在原鄉提供服務並不容易,語言、文化差異亟待突破,如何將需求與服務串聯好,進而讓在地人服務在地人,是考驗更是挑戰!

「因為當地幾乎只剩下老人、婦女與孩童,當時我們就思考如何透過發展性社會工作模式,將伊甸的服務帶進去。

因此在籌劃過程中,先做全面性普查,也從普查中,了解山上並沒有長照與就醫資源,最迫切的需求是就醫的問題。

 

普查完後,緊接著舉開「焦點團體會議」,最後定調於提供長者服務,並以茂安為據點,向外延伸至四季村等其他村落。

 

茂安日照中心自100年起籌劃到設立,至今已有七年之久,劉玉樸區長表示,社區化服務是社會工作最不易經營的,先補強長者的照顧服務,最後結合發展性社會工作,了解當地的社會資本、人文文化等等,耗費較大成本,也因此希望在當地將草根領袖找出來,但實際操作起來確實有困難,目前仍持續努力中。

 

期盼讓茂安慢慢活絡起來,並以此為基地,將服務擴展出去。

儘管人口越來越凋零,但仍希望慢慢把人拉回來。「一定要鮭魚返鄉,人才回流。」

 

藉此,積極與教會、村長聯繫,希望找到年輕人願意返鄉服務。

所幸後來找到了護理師、居服員和社工,都是茂安當地人,目前在茂安日照中心裡,從廚工、照服員、護理師、社工都是部落的人,更令人開心的是,每天的課程進行,都是用母語─泰雅語溝通,對長者來說,或是文化傳承觀點來看,都是再好不過的事。

 

對照今日的逐漸穩定,談起當初草創期的艱辛,劉玉樸直說:「真的不容易!當時在找人真的非常擔心,因為平地人過去,語言不通、文化風俗不了解,這樣是待不久的!但目前來看是穩定的,未來在服務的部分,希望可以更豐富多元,將社區整體服務融合起來。」

 

目前的服務涵蓋日照、居家服務、送餐;值得一提的是,在課程方面,開辦了所謂的「子孫共學課」,也就是讓部落的孩子,每周一天來照顧長者,而長者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子孫共學同樂。

期盼未來在原鄉,老有所依,原民文化亦得以代代流傳!

(圖說:伊甸為長輩送餐,讓他們得以溫飽。)

【南京醫養並存的照顧模式】

在南京參訪時,看到的是醫療養護並存的情況,也就是說服務單位有醫師護士駐診,長者可以直接在養護中心就醫。

這樣的服務模式對長者來說,會有安心、信任感,南京定點式的醫養合作經驗,是未來可以思考的部分。」

 

當地早有分項付費的概念,從簡易版到豪華版,規格非常清楚,將需求個別化、差異化後,從食衣住行育樂思考,進而提供更多元個別化的服務。

服務使用者有了多元選擇,將有助於整體服務品質的提升。

 

再者,當地提供的服務,講求的是「天天供應不打烊」,符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

「相形之下,我們的服務卻只有一到五,勞動條件不同,這也讓我思考,周六周日,長者就沒有送餐的需求嗎?就沒有陪伴照顧的需求嗎?我想,未來我們在排班上可以做不同的銜接,讓服務不打烊。」

 

(圖說:長者照顧服務不打烊,在南京的機構是常態。)

資料來源:《 伊甸園月刊 》10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