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研公園的音樂遊具,豐富的色彩讓公園增添不少童趣。)

我們寄予這個遊戲場,能夠讓共融實現。

或許需要些時間,不過就如同拍立得底片一樣,

隨著時間過去,相片中的輪廓越來越明顯而清晰。

我們都在學習,學習如何讓這個社會更加的美好、平等而幸福。

文│邱慶宜  攝影│何維綱

 

「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與一般遊戲場、公園的差異在於:

遊戲場的設計。強調應該提供每位孩子都有在公園中平等的遊戲機會,

不論是一般孩童或是需要他人協助的孩子,

滿足孩子遊戲的需求、個人的挑戰能被滿足,都能夠在這個樂園感受到幸福。

 

在國外,「共融式遊戲場」這個觀念已行之有年,

國內近年來也正在逐步建置中,維護不同孩子參與遊戲場的權益。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林佩蓉副教授曾在「2017年臺北共融式遊戲場研討會」表示:

「遊戲是兒童的權利。」她說遊戲就是學習,

對孩子們的身體、大腦、社會互動、語言及問題解決的思考等各個面向都有學習意義。

 

遊戲場是孕育每位孩子童年的搖籃,

是孩子們下課10分鐘的悠閒確幸、放學後與朋友嬉鬧玩耍的天堂。

在遊戲場,孩子能夠盡情享受與朋友相處時的愉悅、建立人際互動。

林佩蓉分享,

有研究顯示,童年缺乏遊戲會導致長大後容易有心理疾病、抑鬱症、焦慮症的發生,這些都會環環相扣。

 

在遊戲的過程中,他們相互模仿、學習,發展各種感官與認知。

然而,許多的遊戲場缺乏無障礙設計,遊具的設計也沒有考量到身心障礙孩童的需求,

以往家庭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到公園玩耍,其原因有很多:

歧視,不友善的視線或是言語、遊具本身有限制……等等,

讓身心障礙的孩子,漸漸消失在遊戲場中。

 

讓「共融遊戲場」在社會中進場後,

期待能夠看見「每一位」孩子在這裡享受愉快的時光,

當阻礙漸漸退去,才能達到共融,

或許孩子對於身心障礙的孩子會有好奇的疑問,

也希望家長、大人能夠用簡單的方式告訴孩子,

讓孩子能夠理解,認識彼此之間的相似與相異,

在這裡學會尊重與包容。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 2018.6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