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音樂輔療讓身障朋友也可以玩音樂,接觸樂器。)

音樂是共通的語言,藉由玩樂器,伊甸橄欖樹日間照顧服務的學員跟著節拍敲擊出聲響,

即便簡單,卻能抒發他們的情緒。

陶冶音樂中導入不同的教學目標,一堂課讓他們收穫滿滿,演奏出獨有的樂章。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內文:「來,誰要鈴鼓?誰想要沙鈴?」日間照顧的學員舉手紛紛選擇自己喜愛的樂器。

接著,老師喊出口令:「現在大家輪流敲擊兩下。」學員依著指令照做,

有的認知功能有障礙、或是手部功能不佳者,教保員都會從旁協助,

讓大夥兒融入上課情境中。一堂1小時的音樂輔療課程,就在音樂陶冶與歡樂中度過。

 

來到伊甸台南橄欖樹日間照顧的音樂輔療課,11位學員中只有4位有口語表達能力,

不同障別想要讓他們專注學習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負責課程設計的繪星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鍾玉琪不諱言,

當初接下這個任務的確是一項挑戰。

她透過音樂與學員建立關係,再依著他們的習性和障礙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她舉例,一名過動症伴隨弱視和斜視的學員,透過打擊樂訓練他手眼協調外;

利用傳遞樂器的方式教他學會「等待」的社交技巧。鍾玉琪說,傳遞速度雖然緩慢,

但是可以將抽象的順序觀念,透過此種方式讓他們理解。

傳遞給下一位學員的同時,也增加他們彼此的互動與認識。

 

敲擊樂器的同時,只見一旁的學員大聲的跟著數拍,

「他在練習數數。」鍾玉琪說,這名學員個性急躁且固著性強,上音樂輔療課程後,

不但個性慢下來,可以等待大家輪奏;並且導入認知教他數數,情況進步很多。

 

另一位偏好三角鐵的唐氏症學員,患有聽力障礙,選擇樂器時,

任何樂器她都搖頭,獨鍾三角鐵。一拿到手,露出開心的表情,

「學會自我表達也是上課的一環。」鍾玉琪表示,當尊重他們,相對也會提高他們的參與度。

 

上課時,礙於聽力障礙,需要教保員在旁比劃作說明,

「不過,只要示範一次,她的模仿力可達90%。」看著她在三角鐵的邊上快速敲擊出聲響,

彷彿會演奏樂器般,無形中提升自我價值。

 

喜歡人際互動的她,臉上不時掛著微笑,在無聲的世界中,她總能自得其樂。

組長李怡如表示,上卡拉ok課時,她會拿著麥克風發出哼唱的聲音,

即便口中沒有歌詞,卻依然很享受。

(圖說:投入在音樂課程中,身障朋友每個人都笑開懷。)

課程中,學員有時狀況百出,有的學員想要引起老師的注意則不聽指令,

鍾玉琪希望她乖乖上課,問她一句:「你知道的對不對?」

學員不好意思的偷笑,化解當下氣氛。

 

還有學員分心,偶爾停下手邊的學習;有的喜歡討抱、想要握手等,

音樂陶冶時也不忘融入生活禮儀,教學員討抱或是握手時要先詢問對方的意願。

也有學員個性比較被動,常會等待別人幫他做事,例如:拿樂器、洗碗、拿鞋等。

李怡如指出,這時,就必須有界線原則,讓他主動完成手邊工作,

培養好他們的基礎能力,日後才能有辦法生活自理。

 

聊到音樂心理學,鍾玉琪說,心理因素占三分之二,音樂其實只占三分之一的成份。

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再帶入音樂,才能調整他們的情緒。

她建議日常生活中,不妨放一些背景音樂,

如:節奏緩慢的輕音樂或是熟悉的音樂可以放鬆心情、減少躁動有助安定情緒。

若家人可以和孩子一同欣賞音樂或是一同伴奏,培養正向經驗,都是不錯的方式。

 

此外,還可以利用音樂來區隔作息時間,特別是日間照顧的學員不會看時間,

就可以在用餐、午休起床、下課等時段,播放不同的音樂來暗示,

學員就能知道作息起居表,「這都是音樂心理學的應用範圍。」

 

看著學員熱中拍打不同的樂器,發出各自聲響,哪怕只是重複單音,卻帶來無限的愉悅。

旋律瀰漫整間教室,學員們用著他們的演奏方式,奏出一首屬於自己的歌。

(圖說:唐氏兒敲擊三角鐵,發出青脆的聲響。)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4 2018.4月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