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家暴被害人的使命

他在南彰化地區,辛勤走訪於潛藏暴力因子的家戶,像是拆解一顆顆不定時炸彈的任務,協助被害人脫離險境。

文│賴慶榕   攝影│李蒼瑀

 

東至永靖鄉、西至二林、南至溪州等地,南彰化12鄉鎮都是社工郭嘉展走訪深入的區域。是日一早,行經一片片綠意盎然的水稻田,穿越偏僻的村莊巷弄,一戶戶三合院座落其間,社工郭嘉展頂著赤熱的日頭,來到案主住處。

 

案家本身領有低收入戶資格,案主是越南籍婦女氏釵,遠渡重洋來台,嫁給林大哥,原本夫妻關係融洽,直到林大哥數年前中風、罹癌,導致心情不佳;氏釵也因照顧問題、本身情緒壓力引發憂鬱症,兩方遂產生衝突。後通報家暴中心而介入,經陪同就醫、住院治療、連結團體、心理諮商、物資等資源介入,案家衝突情況趨緩。

 

「我本來不知道什麼憂鬱症!那時安眠藥一天要吃到4顆,現在只要1顆了!」這次來訪時,氏釵的氣色有精神得多了。目前,氏釵在工廠做論件計酬的工作,林大哥會協助接送她前往上班,偶爾會留下陪同工作,夫妻關係恢復。「這戶算是蠻成功的案家了。」嘉展如是說。對新住民婦女來說,隻身來台難免有孤立無援的感覺,任何資源對她來說都是浮木。

 

在彰化服務中心近四年了,嘉展談及成為負責家暴被害人服務的社工緣起,其實是預期之外的機遇;當初應徵以為會是做身心障礙者個管類型,沒想到卻被詢問擔任家暴業務的意願。他想到自己的家庭過去,自己與母親會被大男人主義的父親動手「教訓」,就讀國中父母離婚前,母親為保護子女挺身而出、被打至受傷住院的情形,他決心嘗試投身這塊領域,幫助更多家庭走出陰影。

 

談及與其他社工夥伴工作的情形,常常遭遇潛在危機四伏的處境。譬如偶爾需要陪同個案開庭、可能受到相對人(加害人)言語甚至肢體挑釁、跟蹤的狀況,遭嗆:「你就是要幫他(被害人)啊!那誰來幫我說話?」

 

憶起一次怵目驚心的畫面:有戶初次家訪的個案家庭,當時案主(媽媽)不在家,相對人是案主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相對人當時急忙地跑出來,渾身是血,嘉展見狀按奈住情緒,鎮定地問他發生什麼事情,相對人說:「我家有小偷!我在打小偷!」嘉展覺得不太對勁,當下安撫相對人的情緒,順著他的話走,深入探詢之後才發覺是相對人發病,他幻想著小偷闖入家中的,其實是他自己在破壞家裡門窗,要進去他媽媽把門鎖起來的房間抓小偷,以致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當下便聯絡警消協同強制送醫;再與案主聯絡,確認其安全。

 

服務案主八成以上都是婦女,讓身為男社工的嘉展在家訪時,也常會遇到不友善的對待,像有次家訪時,相對人見狀便在旁大肆開罵,對案主說「哩丟係討客兄!還把對方找來家!以為我就不敢對妳怎樣嗎?」其認為被害人被「教壞」,要拿法律對抗他,反而更嚴厲控制被害人的感覺,阻礙嘉展與被害人接觸。

 

「很多5、60歲的媽媽們,還是很『宿命』哪!」嘉展一語道出在走訪無數案家,看盡無數受暴婦女的無奈。

 

很多案主受到高壓管控的環境,生活、經濟、工作、交友等都被限制,鄉下鄰里環境也容易帶給案主壓力,不知道自己可以投靠什麼資源,談論到婚姻與子女關係的抉擇,會認為原先的價值觀被挑戰,想要盡力協助與溝通往往深受阻礙。

雖然工作原則是以「被害人」的處遇協助為主,嘉展認為還需以「家庭」為中心來看,雙方都需要改變,而與相對人的涉入與關係建立,一直是不容易的。曾有案主是對7、80歲的老農民夫婦,兒子為相對人犯有毒癮,會破壞家裡、恐嚇打人。那次家訪來到案家,嘉展便見到相對人正施打完毒品茫舒倒臥床上,針頭還留在手上,嘉展佯裝鎮定地與對方接觸,順著他的情境與之聊天,似乎成功建立起關係。然而對於相對人施毒的狀況不免擔憂,回去和內部討論後決定和警方通報。當警方來到案家找相對人時,也無意透漏了嘉展通報的事情。相對人知悉後讓彼此關係更為對立,放話不讓嘉展再來他家,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便付之一炬。

 

尤其有次經驗讓嘉展感到格外沉重。那戶案家有三口人,媽媽原本在爭執後打算和先生(相對人)談分居,搬回娘家,吵架過程中,先生拿瓦斯桶引爆自焚,同工們到達案家時,先生已入住加護病房,再和案主聯繫初期,才發現先生已經氣爆身亡。「沒想到案件通報後,已經沒有『相對人』了,雖然夫妻間打打鬧鬧,還是有感情牽掛,但是先生不再了,無論要氣他、原諒他,都已經是未盡事宜。」再者,他們就讀國小的孩子當時也在現場目睹爸爸引爆瓦斯的情景,對孩子也造成了陰影。經過這次事件,嘉展對家暴案件影響的生命議題,有更深刻的感受。

 

曾經手一受暴十幾年的高危險個案,先生(相對人)長年失業慣竊,又要求案主賺錢養家。嘉展以社工身分介入時,案主原先抗拒服務,認為先生不可能改變,外力無法協助她脫離險境。那段煎熬的時間,嘉展密切與警方配合,協助申請保護令,後與先生完成離婚並遷出原住處,讓案主脫離受暴處境。「案主那時直說自己被先生打頭變笨了,說話常無法聚焦。」看見其受創傷經驗受苦,嘉展幫忙轉介心理諮商資源,助其重建心理健康。兩三年過去,這名案主每年都來參加團體並給予回饋,偶爾也打電話給他談心,寄送節慶賀卡道謝,是一窩心經驗。

 

儘管在家暴事件的挫折經驗總是多得不勝枚舉,尤其在法律、安全層面都有諸多考量,嘉展仍堅定走上這條守護家暴被害人的道路,走得義無反顧。每一次服務,都是最嚴謹理性的態度,卻不失溫柔感性的人情溫度。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  2017.4月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