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sNug要把襪子當作精品來製作,成為一間榮神益人的企業。)
把別人最不看重的襪子,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做,sNug在這樣的理念下創立。如今在除臭襪市場取得一席之地,用行公益、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經營企業,讓精品襪也能開花結果。
文|蘇麗華 攝影|李蒼瑀
(圖說:sNug要把襪子當作精品來製作,成為一間榮神益人的企業。)
把別人最不看重的襪子,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去做,sNug在這樣的理念下創立。如今在除臭襪市場取得一席之地,用行公益、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經營企業,讓精品襪也能開花結果。
文|蘇麗華 攝影|李蒼瑀
(圖說:何湘蘭樂於助人,長年捐助多個非營利組織。)
何湘蘭跟伊甸的淵源,不僅是劉俠的讀者,更是一名長期捐款人。有感於劉俠為身心障礙者服務,她認同理念,更用行動支持。30年來,她默默幫助失能家庭,為他們注入一股暖流。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圖說:沈季燕接受伊甸贈與感謝狀。)
一個平凡的日子、一段買晚餐的路途、一張簡單的宣傳單,沈季燕從二十五年前的某天起,默默地加入了捐款的行列至今。不知不覺,時光荏苒,她從小小善意做起,現已匯集成大助益,無形地扶著許多孩子穩健地走成長之路。
沈季燕現職為義守大學副校長,是師長間溝通共識的橋梁。同時一直擔任電機學系教授,培育了許多電機專業領域的人才,如今已桃李滿天下。
伊甸40歲了,在感恩禮拜中,伊甸見證神帶下的祝福,邁向下一個階段,求神領軍,伊甸要扛著福音大旗,成為神的尖兵,為神贏得更多寶貴的靈魂。
(圖說:執行長鍾彥彬帶領12位區長宣告伊甸轉型「進入迦南、得地為業」。)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蔡記食品在彌月油飯市場站穩一席之地,老闆蔡易任有感於弱勢學童的成長不能等,透過公益捐助,一同用教育翻轉他們的未來。
(圖說:蔡易任將傳統油飯變成企業化經營,做得有聲有色。)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文|朱聖恩 攝影|闕子勛
伊甸基金會成立40周年,除了服務在台的身心障礙者與弱勢族群,海外的服務亦當仁不讓。伊甸海外服務中心郭映君主任,帶大家從台灣出發,朝地球自轉反方向前進,由東往西介紹各地的服務:
今年伊甸基金會邁入第四十周年,為此舉辦了「跨越健走」活動,期盼「與障礙和好、與社會和好,也與自己和好」。不只共好,也要同行。當日亦邀請伊甸服務使用者一起參與,一同接力迎向終點。
文|許幀貿 攝影|伊甸公關中心
本次活動遍布北、中、南、東。其中北部場次健走路線從關渡棧橋到淡水老街,中間行經紅樹林站,由慢飛天使安安代表接棒。唐寶寶安安學齡前的所有學習都在伊甸,早療成效良好。如今已到十六歲的青少年時期,安安變成一位有朝氣又活潑的大男孩。
(圖說:滙豐銀行總經理暨台灣區總裁陳志堅希望培養偏鄉學童的未來技能(Future Skills)。)
偏鄉與都市資源大相逕庭,弱勢學童學業成績低落、家庭功能失衡,在在缺乏自信。滙豐銀行伸出援手,關愛這群學童,透過多元化的體驗教育挹注資源,培養未來技能(Future Skills),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價值,成為明日的珍珠。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圖說:朱嘉美認為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錢財乃身外之物,朱嘉美看到弱勢朋友的需要,毅然決然將三棟房產做「信託房屋捐贈」,供伊甸使用。申命記33:25,「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她樂於助人,活出生命的意義。
文|蘇麗華 攝影|簡瑞廷
(圖說:謝煒達做公益,越做越快樂。)
德恩奈用企業行銷策略,幫助伊甸基金會募款身心障礙職業訓練以及遲緩兒早期療育基金。這一合作,成為伊甸基金會20年公益合作路上的好夥伴。德恩奈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為需要的人,點燃希望之火。
(圖說:2020年莊吳蓮昭女士隨夫婿莊金德先生同遊日月潭。)
文|陳昭容 人物圖片提供|莊夙榆
「她總是心疼沒有媽媽的小孩。」長年支持伊甸的捐款人莊夙榆,一提及自己的母親,又開始眼眶微濕想念母親了。去年母親離世後,姊妹們整理母親遺物時,翻開陳年舊相片,想起母親常提及當自己有能力付出的時候,就不要猶豫。今年5月母親節前,以媽媽的名字莊吳蓮昭,捐出遺產420萬元給伊甸基金會,一圓母親的心願。
(圖說:呂月雲擔任雙倍祝福的雲老師,講解聖經故事。)
今年五月,月雲告別服務近22年的伊甸,正式退休。她服務於雙福發展處,不論是帶晨更,或是為有需要的同工代禱,都可以見到她的身影。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她,對於退休生活她有更美好的計畫,就是成為福音的導管,讓更多人認識主。
貧苦家庭長大,簡老師有著一份憐憫之心。他看到人的需要,義不容辭帶著學生做公益並發起愛心紅包,讓小額捐贈也能溫暖人心。退休的他,依然扛起募款責任,讓愛的故事一個個接續下去。
(圖說:簡老師發起愛心紅包,幫助弱勢族群。)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圖說:伊甸執行長鍾彥彬表示,信仰不是只是口說,更是行動、一種見證。圖片/伊甸資料庫)
當人願意陪伴、傾聽、接近服務使用者時,就會逐步切中他的需要。用從神來的愛去愛你的鄰舍,撒下去的種子相信上帝會親自去造就跟發芽,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他人的祝福。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線上論壇螢幕截圖
視障人士王國松剛畢業時求職不順,原先決定不了志向的他輾轉來到伊甸視障按摩中心,至此之後,一做便經歷25個年頭。
王國松喜歡展現自己的親和力,他打趣地表示自己有一個強項就是讓客人都睡著。「客人都說,給別人按不會睡著,給我按就會睡著。」
聽王國松講述他與伊甸的故事,了解他是如何將服務精神延續至今。
一走進伊甸迦南園庇護工場,一陣香甜的氣味撲鼻而來,吐司麵包、水滴蛋捲是這裡的熱賣商品,沒預定可買不到。
陳素梅主任是庇護工場內五十名身心障礙員工的大家長。在伊甸服務即將邁入第30年,她總是親切地稱庇護員工為「孩子」。看見這群員工的努力與進步,是陳素梅向前的最大動力。
-陳素梅(圖左)誠心對待每位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