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泰雅族部落在921地震遭受重創,百廢待舉。德汶瑪協會用一起耕作、一起分享的Gaga精神,推出共同廚房,進而共同照顧部落兒少與長輩,發展成團隊經濟取向的社會工作。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臉書
921地震災後重建,原民可以在當地長治久安嗎?23年過去了,部落開展出新貌,不僅共食、共作,更發展共同照顧,推廣社區產業,寫下他們蛻變與重生的故事。
台中泰雅族部落在921地震遭受重創,百廢待舉。德汶瑪協會用一起耕作、一起分享的Gaga精神,推出共同廚房,進而共同照顧部落兒少與長輩,發展成團隊經濟取向的社會工作。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社團法人原住民深耕德瑪汶協會臉書
921地震災後重建,原民可以在當地長治久安嗎?23年過去了,部落開展出新貌,不僅共食、共作,更發展共同照顧,推廣社區產業,寫下他們蛻變與重生的故事。
日本電影「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罹患肌肉萎縮症的鹿野靖明堅持自立生活信念的故事。在台灣,同樣也是罹患肌肉萎縮症的周志文,也在自立生活的路上努力著,雖辛苦卻是值得。
文|朱聖恩 攝影|何維綱
「很幸運有認識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的機會。當時常想,難道我要把家人折磨到死,再被送進安養院嗎?所以就下了決心,趁著外出讀書,訓練自己在外面獨自生活的能力。」
主持人在聽完高永興博士在2019發展性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的演講後,驚呼:「今天是在講社工嗎?還是在講植物學?社工有這麼多豐富的植物學知識,真是太佩服了!」
圖說:高永興博士於2019發展性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分享社會創新工作。
文|朱聖恩 攝影|何維綱、蔡佳真
社區發展選擇可以很多元─有機農業、生態旅遊、文化產業,甚至是社群經營。
一個貧窮邊境少數民族村寨,如何發展生計、翻身脫貧?陸德泉博士在「2019發展性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與社會創新的對話」中,分享透過社區照顧模式,協助雲南省滄源縣刀董村脫貧的實務經驗。
(圖說:陸德泉分享雲南連心社區照顧中心在雲南省滄源縣刀董村的實務經驗。)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當貧窮迫在眉睫,深陷其中的困頓之人如何翻轉人生?如果「工作」是扭轉局勢的唯一解,那些沒有能力、餘力精進的經濟弱勢戶,又該何去何從?伊甸恩望人力資源中心在「2019發展性社會工作國際研討會—與社會創新的對話」中,分享如何培力經濟弱勢戶突破就業困境。
(圖說:恩望人力資源中心主任王珮君分享如何協助面臨多重困境的服務對象。)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人口逐漸凋零的埔里,老後生活該由誰來照顧呢?「厚熊笑狗」照顧咖啡館推廣在地互相照顧,讓老人家可以在地安老,營造友善的高齡環境。
(圖說:「厚熊笑狗」照顧咖啡館,照顧埔里老人。圖片來源:取自厚熊笑狗官網 )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位在海拔2000公尺的梨山居民要如何下山就醫?一趟路百公里,一次耗費2-3天,對老人和身障不便的人來說,成了噩夢。計程車司機一躍成為山區長照交通服務的幫手,讓每一趟載送多了溫馨接送情。
(圖說:侯勝宗打造小驢行共享長照平台,解決梨山居民就醫的交通需求。)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