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飛天使即便發展比同齡孩子慢一點,但是「都是孩子都要愛!」藝人萬芳與王俊傑攜手為公益獻愛,用歌聲祝福所有慢飛天使家庭,看見家長們美麗付出的那份心,無不令人動容。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南區公關中心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6歲以前更是孩子的黃金療育期,伊甸在北中南區舉辦愛孩童幸福節,高雄場為2023「相信有愛、慢飛無礙」慈善音樂會,提倡「都是孩子都要愛」的理念,呼籲家長重視早期療育,讓慢飛天使成長不遲到。
慢飛天使即便發展比同齡孩子慢一點,但是「都是孩子都要愛!」藝人萬芳與王俊傑攜手為公益獻愛,用歌聲祝福所有慢飛天使家庭,看見家長們美麗付出的那份心,無不令人動容。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伊甸南區公關中心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6歲以前更是孩子的黃金療育期,伊甸在北中南區舉辦愛孩童幸福節,高雄場為2023「相信有愛、慢飛無礙」慈善音樂會,提倡「都是孩子都要愛」的理念,呼籲家長重視早期療育,讓慢飛天使成長不遲到。
文|朱聖恩 攝影|陳韋儒、楊政翰
藝人楊祐寧身著「共好同行」字樣T-shirt,出席伊甸基金會舉辦的「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暨「育兒現況調查」發布記者會,呼籲社會大眾一同關懷慢飛天使及其家庭,使他們在漫長的早期療育路上,不再孤軍奮戰。
文|蘇麗華 圖片提供|鳳山早療中心
自閉症孩子容易有人際關係障礙,溝通和相處都困難重重,「他們跟人的連結像是一條虛線。」鳳山早療中心職能治療師李佳茵用比喻的方式道出父母照顧上遇到的困境。
(圖說:安安媽媽感謝伊甸協助,全家開心地與教保老師和社工督導合影。)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安安下學期(小二)就不再是特教生了!」小婷接到老師的消息不敢置信。想當年,安安三歲前沒有口語能力,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長期到醫院接受早期療育,各方面能力才慢慢發展出來。如今可以不用再上復健課,令媽媽安心,證實多年的努力有了成果。
為擴大新竹早期療育服務的量能,新竹市第一家社區療育服務據點啟用了。每一個據點的成立都需要細心地籌備與規劃,其中的師資更是關鍵。少子化的社會,伊甸與眾多家庭一同陪伴孩子們健康平安成長。
文|朱聖恩 攝影|簡瑞廷
陽光普照、工作人員忙著招呼來賓。
擁有早期療育及成人身心障礙服務歷練的張敏慧,超過20年的資歷,使她有感早期療育的需求與重要性,願意將豐富的經驗傳承給後進。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本來我是計畫要出國念音樂治療。」伊甸基金會─旗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中心教保組長張敏慧說。
自幼由阿祖(曾祖母)帶大的小賀,二歲時語言發展明顯落後同齡的孩子。幸而友人的關心,及時引進早期療育的服務,在阿祖對早療理念的支持下,小賀從用哭泣表達情緒,進步到可以理解老師指令、對答順暢而展現自信的笑容。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
「紅色在哪裡?」教保老師詹秀妃問。
「紅色在這裡。」小賀從格子裡紅、黃、藍三色的方塊中挑出正確的顏色。
「我希望兩兄弟平安、順利長大。」為母的范春霞說出願望。
小祐兩兄弟皆患有聽力問題,全職媽媽范春霞積極帶兩兄弟就醫、復健、尋找早療資源。藉著在伊甸基金會─旗山早療中心的課程,小祐對指令的反應和團體生活的適應有了明顯的進步。伊甸盼望藉著早療服務的介入,不僅幫助孩子,也幫助到整個家庭。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圖說:芸芸在練習下,頭可以慢慢抬高一些。)
芸芸是一位早產兒,且全面性發展遲緩。爸媽送她到鳳山早療中心接受早期療育,芸芸返家後爸媽會跟早療中心合作,同步進行練習。在早療中心及家庭努力下,芸芸各方面有了突破和進步,愛撒嬌的她現在是全家的開心果。
三歲的帆帆有著一雙大眼,是個可愛的孩子,罹患罕見疾病且雙手及上半身無力的他,正在學習扶物站和走路,早療的介入,讓家長看見孩子的潛力及希望。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迎接新生命是父母的喜悅,但罕見疾病的造訪,使得帆帆的成長路上多了許多的挑戰。
帆帆剛出生時,明顯的外觀是雙手雙腳各六指/趾症,以及上嘴唇缺少唇珠,當時還不知帆帆是罕病兒,直到帆帆5個月大時,因為密集性地吐奶、吐藥,便立即帶他去掛急診,急診室醫師發現帆帆的眼球震顫,建議立即留院做各種腦部檢查,醫師診斷為「小腦蚓部發育不全」,這種罕見疾病常見的症狀是呼吸異常、眼球震顫、多指(趾)症、肌肉張力低下以及發展遲緩,聽到這個消息,對爸爸媽媽來說是很大的衝擊。
當孩子在發展上落後,身為慢飛天使的家長便面臨許多照顧上的難題。在早療的介入下,爸媽用良好的陪伴與關愛,激發孩子的潛能,用滿心的愛化作孩子前進的勇氣與力量,陪他長大。
(圖說:將礙化作勇氣 陪他長大。)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pixabay
4歲的艾倫口語能力有限,患有自閉症的他,一旦跟人太過靠近,便開始警戒,並顯得不安。剛上早期特教幼兒園時,陌生環境令他害怕,他常會掙脫母親的手不願進學校,或是抓傷媽媽的手臂,然後在地板上尖叫和哭泣……這是《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特殊需求兒童篇》書中的一段情節描述。
當孩子出生後被醫師判定基因異常且發展遲緩,這一重擊沒有打倒小臻爸爸,他反而積極帶孩子做早療、復健。五歲的她一切有了不同!小臻各方面能力開始進步,爸爸的臉上多了一抹微笑和盼望。
(圖說:小臻跟著爸爸一起開心學習。)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小媃還在襁褓中,六個月大第一次抽搐,經檢查發現罹患罕見疾病,從此癲癇發作成了家常便飯,也開啟小媃的療育漫長之路。
(圖說:小媃有一張可愛的臉蛋,是媽媽的心肝寶貝。)
文|蘇麗華 攝影|何坤益
中午用餐時間,小媃一邊看著鏡子,一邊吃飯,在群體裡,小媃的舉動顯得特別矚目。一問之下才知道,老師正訓練她看著鏡子練習以手就口,避免飯菜掉落。
(圖說:涵涵(中)接受早期療育後,有長足的進步。)
涵涵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導致腦傷,在語言、認知和動作上全面發展遲緩。他來到基隆早療中心,透過訓練逐步具備越來越多的能力,從坐到站,再到行走,開啟了他的新天地。
文|蘇麗華 圖片來源|伊甸公關中心
又到了驪歌響起的時節,嘉義早療中心組長周俸存說:「每年的畢業典禮,都是嫁女兒的心情。」
圖說:邦邦媽媽:「早療路上,伊甸『永不放棄』精神一直鼓勵我。」
文|朱聖恩 攝影|何坤益
畢業這一天,嘉義市文化中心演講廳外飄揚著橘色的桃太郎旗,結綵繽紛的氣球,空氣中洋溢著喜氣洋洋又交雜著雛鳥長大離巢的不捨氣氛。星期六的中午,伊甸員工為慢飛天使舉辦難忘的畢業典禮,熱鬧的氛圍猶如家中辦喜事似的忙裡忙外。
看見早療曙光
只是,陪伴這群慢飛天使長大,希望與絕望感經常輪番上陣。
但孩子的父母與老師們不灰心地時常仰望神,祈求主賜予恩典。
看著孩子一天天的進步,家長臉上滿足的笑容應證了神的愛彰顯於其中,
喜樂與恩典無邊。
在新來義種下早療希望種子
去年甫成立的屏東新來義服務中心,坐落於偏鄉新來義部落一角,是伊甸眾多據點堪稱最「自然」的一站。
文│張雪惠 攝影│何坤益
這裡是八八風災後新成立的聚落,草木環繞形成的自然風光固然宜人,然而空曠、遮蔽物少,當大風大雨來襲時,設備損害難避免;各類昆蟲、螞蟻自顧自地爬入屋內,老師們經常只能苦笑以對。
三年了,終於等到孩子開口說話
三歲多的安晞,是個愛笑又怕生的小男孩,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讓人一下子就融化在他的笑容裡。安晞在一歲多快兩歲時被測出有語言障礙,完全不會講話,更不會叫爸爸媽媽,安晞媽媽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直說:「知道時真的很難過……」
文│張雪惠 攝影│何坤益
初期只針對語言能力做評估,之後才陸續發現精細動作、粗大動作也比較慢。事情發生了,安晞媽媽心中只想著,「無論如何,我一定要全力幫助這個孩子!」為了解決孩子的語言遲緩,在安泰醫院持續了一年多的語言治療,怕生的安晞,剛開始會大哭著進診間,好笑的是,哭歸哭,不安歸不安,老師給他的指令,他會照做,換句話說,他可以理解語言,只是沒有口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