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事視障就業服務員工作已長達15年;親手服務過的案例多達1200人以上,幫助2/3的人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是許進發,一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當媒合成功時,他不由得說:「幫人找到工作,就像幫自己找到工作一樣的快樂。」
(圖說:伊甸25885的活動,許進發(中)與同工們熱烈宣傳。)
文‧ 攝影│藍允彤 圖片提供│許進發
他從事視障就業服務員工作已長達15年;親手服務過的案例多達1200人以上,幫助2/3的人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他是許進發,一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當媒合成功時,他不由得說:「幫人找到工作,就像幫自己找到工作一樣的快樂。」
(圖說:伊甸25885的活動,許進發(中)與同工們熱烈宣傳。)
文‧ 攝影│藍允彤 圖片提供│許進發
在婚姻路上跌跤,神父告訴李蓮,「應該去幫助人,而不是聚焦在自己的悲哀。」一則伊甸洗衣商店的徵人廣告,令她聯想到神父的話,「這會不會就是上帝要我做的事呢?」她決定給自己一個嘗試的機會。就此走向神為她預備的道路。
(圖說:與同工一起辦理職訓成果展,同工們同心努力的成果展現。)
文︱楊可玉
經商數年的心血毀於一旦,李基甸黯然神傷之際,意外接觸身障機構,開啟了他不同的眼光。爾後進入職重!推動支持性就業,為他的人生新闢「彎道」,大大擴張了他的生命境界!
(圖說:李老師雖已年逾八旬,卻還全省跑透透,培養新一代的職重尖兵!)
文︱詹慶臨
張錦錦從文到理,從一個完全不懂電腦的人,結業後進入伊甸當程式設計班擔任助教,之後又在外面工作一年,然後再回來伊甸服務至今,超過30載。
(圖說:程式設計班及中電班學員及助教、同工合影。)
文︱張錦錦
在伊甸已邁入二十八個年頭了,若含程設班當學員、再加上當助教共兩年,算起來有三十年了。不過伊甸還沒創立之前,我因高中畢業在即,面對未來,想試著往寫作的路走,經人引介認識了杏林子劉姐,雖然我們素昧平生,但對文學創作最沒有信心時,劉姐常用書信鼓勵我,當時我並不知道劉姊是用她那極度不便、彎曲變形的手來書寫每一封信。後來我參加文壇函授課程,也參加伊甸寫作班,這是劉姐十分看重的班級,漸漸發現自己在文學創作上似乎略有收穫。
搭火車時,一列列舒適的車廂緩緩的進站,在享受服務的同時,背後要歸功於一群辛勞的人提供清潔服務。智青小潔就是其中一員,她用實力克服困難,在職場穩定就業。
(圖說:小潔(右)放假與姊姊到伊甸小作所幫忙做代工。)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那時劉姐說要幫身心障礙朋友做職業重建,我心想:這個景況,可能嗎?不但經費短缺、人手不足,這件事也無前例可循,到底要怎麼做?帶著疑惑加入伊甸,當年我拄著柺杖,開始展開在伊甸工作的日子。
(圖說:孫惠蘭(右)當年和訓練部主任張長傑一 起提供就業輔導,最近和 93 歲的張教授重聚合影。)
口述︱孫惠蘭 整理︱ mimy 雅婷
勤能補拙,伊貝這一班,一年期的職業訓練,等於別人學了兩年,一年十二個月當中,沒有寒暑假⋯⋯。每個人都有足夠實力可以在職場上和正規學校畢業的學生一較長短。
(圖說:第一屆廣告設計班作品之一,學員的實力深獲市場肯定。)
文|迎恩
32年前的「伊貝」, 是一群二十出頭的年輕學子,大都是輕度、中度肢體障礙。如今都年過半百,肢體障礙程度,也都自動向前推進一個級距。再度聚首,風霜沒有刻劃在他們臉上,「伊貝」卻個個是「老樣子」,而不是「樣子老」⋯⋯。
(圖說:曾堯生老師帶領伊甸第一屆廣告設計班學員。)
文︱迎恩
伊貝-伊甸寶貝的一班,是伊甸第一屆廣告設計班的班呼。這個「伊貝」群組,是在 2005 年 4 月 2 日慶祝曾堯生老師五十歲生日之後,大家一起商議設立的!這個「大家」,就是伊甸基金會成立第五年之後,由曾堯生老師帶領的廣告設計班 的 20 位同學組成的,「大家」給了個名號,就叫做「伊貝」。
領時薪變正職員
第一次學會獨自搭公車、正式上班、領第一份薪水……這一切的改變都是欣如從未想過的事。中度智能障礙的她如今在餐廳穩定就業,享受自食其力帶來的成就感。
文‧攝影│蘇麗華
活出我的半癱人生
那一年實值33歲,突如其來的中風癱瘓,徹底瓦解了鄒哥的前程。沮喪、埋怨、暴躁迎面襲來令他痛苦萬分。因著神他有了轉變,跟隨祂的帶領他重新振作,在事業上一點一滴拼湊出屬於自己的藍圖。
文‧攝影│蘇麗華
視障女孩的烘焙人生
先天的眼疾障礙,並未阻擋佳宜對烘焙的喜愛,為了她,洪翠梓說服了連鎖咖啡店老闆讓她工作,雙方彼此配合建立適合佳宜的工作環境,甚至連工作時間也考慮進去。而佳宜努力工作的表現,老闆都看在眼裡,稱讚她認真做得好呢!
文‧攝影│陳玠婷
8歲智力 扛起一家經濟
青年時期出重大車禍的阿垂,從鬼門關前救回來後,心智、生理都需要重新適應,這個過程對他來說非常難熬。不過,他不放任自己憂慮下去,不放棄找工作的機會,在伊甸的幫助下,最近開始穩定工作成為家中的支柱,他感激眼前的這一切。
文│顏素蘭 攝影│陳玠婷
社工助他一圓街頭藝人夢
「當上帝關起一扇門時,必會開啟另一扇窗。」社工王姿琇如是鼓勵著身坐輪椅的阿華,並帶領他成功考取街頭藝人證照。比起社工與服務個案間的關係,他們的情感更像是夥伴與朋友。
文|賴慶榕 攝影|李蒼瑀 照片提供|伊甸公關中心
身障就業 職人精神不滅
無論怎樣的障別,歷經多麼消沉的歲月,在友善職場環境、就服員與社工熱心協助裡面;他們重拾對工作的專注與熱忱,成為各行各業的職人,彷彿重獲新生的喜悅。
文|賴慶榕 攝影|李蒼瑀、蘇麗華、陳玠婷
李正雄:推行職業重建都是神的恩賜
過去是營造廠老闆的李正雄為何一腳踩進職業重建領域?深耕18年來,培訓就服員、進行職務再設計讓身障者走出家庭步入職場,找回生命的光輝。李正雄認為,這一切都是神的恩賜,才能在主愛中,讓服務的腳蹤何等佳美。
文‧攝影:蘇麗華
在職業重建領域深耕 18年,李正雄一路扶持身心障礙者走出家門步入職場,成為被看重的一份子,許多人感謝他的付出,他卻謙和的說:是神在後面給我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