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輝和學聖既是同學又是同梯,兩位出身醫學系的高材生,一起在宜蘭教養院服社會役,與院內住民們朝夕相處的軍役生活,為兩人帶來哪些改變和收穫呢?
(圖說:學聖(圖左)和冠輝(圖右)既是醫學院同學也是替代役同梯。)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冠輝和學聖既是同學又是同梯,兩位出身醫學系的高材生,一起在宜蘭教養院服社會役,與院內住民們朝夕相處的軍役生活,為兩人帶來哪些改變和收穫呢?
(圖說:學聖(圖左)和冠輝(圖右)既是醫學院同學也是替代役同梯。)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笑稱自己求學路上隨波逐流,凡事都以離家近、實際層面作為考量的威錡,在服兵役時,卻因著一份想服務大眾的心意,毅然選擇服社會役。
(圖說:因著一份想服務大眾的心意,威錡選擇服社會役。)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圖說:不論是鋼琴或聲樂表演,林昊恩都希望能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一直以來都是自學鋼琴的林昊恩,直到國中才正式接受坊間鋼琴老師的指導,讓他的彈琴技巧更加純熟。高二選擇未來出路時,他原本打算大學要念音樂系主修鋼琴,但老師告知他應試時必須彈奏完全陌生的樂譜,讓無法像明眼人一樣讀譜的林昊恩感到退卻,在老師的說服之下,他改以主修聲樂為目標。
27歲的林昊恩加入伊甸基金會喜樂合唱團已有四年的時光,在合唱團中擔任男中音,也是四位成員裡最年輕的團員。演出時台風穩健、歌聲悠揚的他,說明了,即使缺乏視力輔助,他依然可以在音樂路上發光發熱。
(圖說:林昊恩與我們分享他學習音樂的心路歷程。)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圖說:即便身體受限,胡韾文仍擁有創作的熱忱。)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遇見拼布重拾信心
「當初我和社工來到愛悅養護中心時,兩個人都忍不住『哇』了一聲,社工還對我說:『韾文,妳好像是來度假的!』因為從沒看過一個養護機構是這麼舒適、乾淨,氛圍這麼好。」胡韾文想起初至愛悅養護中心的驚喜心情,忍不住微笑。
愛悅養護中心的手作教室內,住民胡韾文坐在大桌前專注地縫製拼布畫,午後陽光在她身後映出淡淡光圈,就像她的拼布畫作品,給人一種溫暖的感受。
(圖說:胡韾文十分樂於與人分享她的生命故事。)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Life爵士樂團的團長兼薩克斯風手吳柏毅,一頭長髮戴著禮帽的演出裝束深植人心,擁有一群死忠樂迷的他,就像他愛用的那把由張連昌薩克斯風博物館製作的銀白銅中音薩克斯風一般,有種低調優雅的氣質。
(圖說:Life爵士樂團的團長兼薩克斯風手吳柏毅不被障礙所囿,勇敢走出一條專屬他的音樂之路。)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照片提供|吳柏毅
我們沒有不同
當冷漠成為習慣,你將不再懂得愛。
When you get used to being indifferent, you'll forget how to love.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生命是個過程,帶著每個人經歷生死,如果將人生做簡單地歸納,即便遭遇的挫折、經歷過歡喜之事等等都不一樣,但是吸氣吐氣、飲食休憩都是一樣的,或者以尊重生命的層面來說,人與人之間並沒有不同。
肌萎症陳俊翰勇闖哈佛
自小罹患肌萎症的陳俊翰,擊破命運的束縛,一路向上求學。不僅拿下台大學歷,更一舉展開哈佛的留學路。他的人生字典裡沒有障礙,只有健全的心靈,一路支持他成就今日的自己。
文│尹康寓 圖片提供│謝季珍
罹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陳俊翰,全身僅有嘴吧和眼睛可以活動,曾因電熱毯燃燒意外導致小腿截肢,但他和家人從未放棄,不斷奮力學習。陳俊翰曾以榜首考取新竹高中,大學時拿到台大會計與法律系雙學位、完成台大法研所,民國九十五年為律師高考榜首。去年更在母親謝季珍的陪同下前往美國哈佛攻讀法律研究所,再次為自己的人生寫下不同凡響的一頁。
腦麻大學生走入人群傳遞愛
出生造成腦性麻痺,宗霖在母親的支持下一路成長,如今升上大一的他,求學路有如倒吃甘蔗般,愈走愈順遂。他更擔任志工走入人群撫慰失意的人,他用行動證明自己辦得到,別人也能走出創傷,迎向未來。
文‧攝影│蘇麗華
在大學校園裡,腦麻生宗霖活躍在各個社團,雖然身體受限,但是他總能參一腳,他不僅和同學打成一片,更到處當志工,他用行動證明自己有無限可能,鼓勵身障者也能跟他一樣,融入社會。
學校座落在山坡上,上下坡對行動都得賴輪椅的宗霖來說顯得異常不便。所幸該校非常願意接納身障生,在學校、師長和同學三方的協助下,宗霖可以在校園裡如魚得水,讓他盡情地享受大學生活。
六指琴人陳贈友 新書分享半癱人生
左半身癱瘓的陳贈友,左手只有一根指頭能動,他用六根手指彈奏琴鍵,用不流利的口齒唱出旋律,舞台上的他奮力地表達他的逆境人生,他用這份熱血,證明他殘而不廢。
陳贈友新書上市─《生命鬥士的熱血志願》
文/蘇麗華
喜悅新視界 靠心挖掘
從花蓮玉里獨自來台北生活的黃舒芸,天生的夜盲症使她的求學生活一路跌跌撞撞,但是生命總有轉折,使她拾起信心,開始新生活,並且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更多的人。
文/陳玠婷 圖片提供/黃舒芸
「我想要讓別人看到視障朋友也可以表現得很棒!」黃舒芸說。
林淑娟不完美人生依舊美麗
21歲即中途致殘,林淑娟強忍淚水走出人生,努力融入社會。在人生旅途上,她最怕別人幫她貼上身障標籤,但是在接受個別諮商後,她不再害怕異樣眼光,她更與社工站到第一線,進行同儕關懷,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生命之歌。
文/蘇麗華 照片提供/林淑娟
21歲車禍失去右腿的林淑娟,正值花樣年華的她始終無法接受自己傷殘的事實,裝上義肢後努力佯裝自己,甚至遲遲不願請領殘障手冊,為的就是要證明自己和一般人無異。好強的她在加入伊甸八德服務中心後,遇見一群中途致殘的身障者,頓時讓她情緒有了出口,開始進行同儕關懷,幫助更多身障者走出傷痛,迎向人生。
生命鬥士陳贈友 用演講展開樂觀人生
12歲老天爺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宣布他得到先天性腦血管病變,從此以後變了樣。別人眼中稱他為怪胎,他只好選擇自我放逐。之後在音樂天地找回自己,在演說舞台找到定位,他,就是19歲的陳贈友,用自己曲折的生命找回對人生的熱忱。
文/蘇麗華 照片提供/陳贈友
民國99年是生命鬥士陳贈友人生的轉淚點,十一月四日這一天他站上演講舞台,分享他的生命故事。演說完畢,台下聽眾給予熱烈掌聲,從嘲笑到被肯定,陳贈友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透過演說他要散播正面力量,鼓舞更多人從逆境中突圍,啟動不設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