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急躁的念慈在成為居服員後,照顧的都是失能的對象,讓她一改過往變得溫柔又有耐性。照顧這條漫漫長路,她體會箇中滋味,希望因著介入服務,減輕主要照顧者負擔,帶給他們一絲暖意。
(圖說:念慈當居服員後,更加看重這份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個性急躁的念慈在成為居服員後,照顧的都是失能的對象,讓她一改過往變得溫柔又有耐性。照顧這條漫漫長路,她體會箇中滋味,希望因著介入服務,減輕主要照顧者負擔,帶給他們一絲暖意。
(圖說:念慈當居服員後,更加看重這份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捨我其誰的使命!
付出越多,蕭宏桄居服員覺得自己的收穫越大,因為被需要被感謝的心情,是這份工作無可取代的價值!
文│張雪惠 圖│李蒼瑀
今年34歲的蕭宏桄居服員是伊甸嘉義目前唯一一位男性居家服務員,視覺傳達系畢業後在印刷廠任美編工作,因緣際會參與照顧服務員受訓,在養護機構工作了4年,後因職業傷害(傷及腰椎),轉戰伊甸居家服務,至今已近3年的時間。
居服員 偏鄉長輩的朋友
在偏鄉從事居家服務工作,是第一線接觸基層家庭、獨居老人的工作,這個社會大眾尚不熟悉的角色,是雲林居服員梅子熱愛的工作。不僅是她帶給失能家庭幫助,她也從服務長輩中獲得生命的啟示,而改變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
文|許佳瑩 攝影|李蒼瑀
面臨人力慌 居服仍發光
1970年代,彰化基督教醫院開始了全台最早以護理為主的居家服務,1983年政府正式推動委託民間辦理,迄今居家服務每年服務數萬個無自理照顧能力的老者及身障者,協助他們加強自我照顧能力、社會適應力及取得社會資源,隨著老化人口增加,人力慌成為居服產業的急迫問題。
文|許佳瑩 攝影|林明勳
嘉義縣中埔鄉偏鄉小徑內,幾棟翻新的透天厝旁零星地散落間歷史悠久的幾幢矮平房,平房牆垣剝落,大門斑駁,昏暗的屋內幾件老舊的傢俱低訴著歲月的摧殘及屋主的辛勞。
居服員不可或缺的行業
居服適切照護,彷如寒冬中暖炭
聖經中提到神必報答在暗處所行的善事:「⋯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6:4)」
『居服員』是默默在暗處服務的一群人,不太多人認識他們的工作,他們也無高傲的社會地位或學業背景,可他們卻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溫暖,如寒冬中太陽。
文 | 許佳瑩 攝影 | Marc
居服員 寒冬送暖愛不減
「他們等的是一份關心,期待的是被尊重。」一句話娓娓道來服務使用者的心聲,這是居服員黃玉華與鄧秀梅長期下來的感觸,服務過許多人,卻共同等待著關心與尊重,這也正是居服員對服務的熱忱與使命。
居服員方月華:他們就像我的家人
方月華看重居服員的工作意義,全心投入協助失能者,即便工作再累,她也不喊苦,只希望提供最完善的服務,笑稱自己的付出一點也微不足道,「有一天自己也會老呀!」這份心支持著她持續賣力在工作崗位上。
文│蘇麗華 攝影│Marc
「做這份工作我不會累,當成自己的家人就不會累。」從事居家服務員近六年的方月華娓娓道出她服務的初衷。在她接觸的服務使用者中,大多屬於重度殘障者,行動和自理能力有限,無法出門。剛開始,他們從抗拒服務到被信任,有的甚至表示:「沒有方小姐,就不能活。」這份看重,一直支持著方月華從事居服員這條路永不悔。
居服員永不滅的愛
作家巴金的人生箴言寫道:「生命在於付出。…我願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張口都有飽飯,每個心都得到温暖。」居服員也同樣抱持這樣的服務信念,為每一位失能長者和身心障礙者提供最完善的服務。他們工作中有辛勞、有苦難,但是他們願將苦難化成祝福,認識愛,也把愛分享給別人,溫暖每顆需要的心。
文│蘇麗華 攝影│Marc
一位長期臥床又患有重度失智症的奶奶,平時家人都得外出工作,翻身、餵飯等生活起居得由外籍媳婦趁著午休空檔返家協助,不但工作和家庭蠟燭兩頭燒,還得面臨長輩久臥帶來褥瘡的健康威脅。家人分身乏術之際,幸好有了居服員的協助,才能適度喘息。
過去,奶奶自我防衛心強,剛開始見到居服員時便破口大罵,完全無法信任陌生人。在開導下,對居服員逐漸產生信賴,三不五時陪她聊天、唱歌,連帶化解婆媳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原本意識混淆的奶奶,現在也能進行簡單的電話溝通,居服員功不可沒,伊甸北投耆福老人中心組長吳蓉蓉分享她印象深刻的案例。
當失能老人或身障者生活無法自理時,居家照護服務讓這些弱勢族群再度又「活」過來。居服員提供到宅服務,協助照料失能者的生活起居,不僅讓家人有喘息機會,更讓他們可以在家安居,享受社區安養的願望。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當家中有失能老人或是身障者需要協助照顧,家人礙於上班或是分開身怎麼辦?這時居家照顧服務員(簡稱居服員)就能適時派上用場,減輕家人負擔。不過,以往居服員的從業人員皆為本國籍,但是近來政府卻有意開放外籍看護,隨著高齡化社會逐漸受到重視,家庭看護需求增加,為整合本國籍居家服務員與外籍看護人力,勞委會研擬推動「外籍看護外展服務試辦計畫」,在在讓居服員人力供給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長期照護工作居服員不可少
一場意外住院,讓陳文玉體會看護的重要。於是她身體力行,投入居服員的行列;服務期間,看盡社會冷暖,也悟出惜福的道理。如今她要用更多的愛服務這群需要的人,直到不能做為止。
文/蘇麗華 攝影/王致尹
九月的某一天,中午12點,居服員陳文玉早已提前到服務使用者的家中幫肌肉萎縮症的身障者做復健。打從民國88年開始,陳文玉就投入居服員的工作行列,14年來不曾間斷,即便薪資微薄,但她看重的是這份工作帶來的價值,陳文玉爽朗地說:「能夠賺錢又能夠助人,何樂而不為呢?」
居服員吳淑惠 用愛服務他人
中年二度就業,吳淑惠投入居服員的工作行列。在這天地裡,她用心體會服務者的需要;更用愛改變他們雜亂不堪的生活,重拾做人的尊嚴。她肯定工作帶來的價值,更認定它是一份高尚且助人的工作。
文/王錦萍 圖片提供/吳淑惠
「空巢期」這個心理學上的名詞,指的是家庭中兒女都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天空,父母原本以小孩為主的生活重心,完成階段性任務的父母,可能產生突然性的失落感,或身心壓力的情形。
儘管許多人為空巢期來臨所苦,但是伊甸的居家服務員吳淑惠,卻示範了生命價值更上一層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