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俠曾說:「我是一個相信愛的人……正是因為我瞭解你們,我知道你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只因為我曾經得到的太多,如今我才更願意付出。」
(圖說: 伊甸的生日在12月份,正逢聖誕節期,可說是「雙喜臨門」。)
文|詹慶臨
有一年平安夜,劉姐在醫院急救,喜樂四重唱在病房外唱聖誕詩歌,並輕聲祝福。那時劉姐剛吐血、昏睡在床,身體非常虛弱,當詩歌悠揚拉下尾聲,劉姐緩緩睜開眼睛,氣若游絲地吐出一句話:「是不是天使來了?」
劉俠曾說:「我是一個相信愛的人……正是因為我瞭解你們,我知道你們最需要的是什麼。只因為我曾經得到的太多,如今我才更願意付出。」
(圖說: 伊甸的生日在12月份,正逢聖誕節期,可說是「雙喜臨門」。)
文|詹慶臨
有一年平安夜,劉姐在醫院急救,喜樂四重唱在病房外唱聖誕詩歌,並輕聲祝福。那時劉姐剛吐血、昏睡在床,身體非常虛弱,當詩歌悠揚拉下尾聲,劉姐緩緩睜開眼睛,氣若游絲地吐出一句話:「是不是天使來了?」
雙福異象與使命
文/伊甸基金會劉侃董事 2013.01.10
大家平安,今天要用我的角度,從對劉姐的認知中,分享她為什麼要開始「伊甸」基金會的工作,為什麼取名叫「伊甸」。「伊甸」這兩個字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她心中對伊甸到底有什麼盼望與異象。當然她不會想到,伊甸三十年之後,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與規模,有這麼多的服務的人數及寬廣的對象。但是不管人數的多寡,服務項目的多少,起初她的說法,她的意思是什麼呢;她自己是一個身心障礙者,她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看她的生命,她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希望過怎麼樣的生活,她能有一個甚麼樣的生命。
她為什麼希望能成立伊甸基金會,能夠服務弱勢者,原因是她本身就是弱勢。弱勢權益在早期的社會環境並沒有受到重視,讀書工作都有障礙,也不像今天有復康巴士可以搭乘,想去哪裡都可以,食衣住行除了吃之外,都很不方便。沒有無障礙的環境,對身心障礙者來說,實在是很不方便的事情。
文│蘇麗華
內文:錄音室傳出悠揚的歌聲,伊甸喜樂四重唱馬不停蹄地錄製專輯,他們這次是為了紀念創辦人劉俠逝世十周年而唱,要用喜樂的音符讚頌耶和華,藉由福音音樂會鼓勵和安慰心靈受傷、身體殘缺人的心,唱出愛與希望。
過去視障喜樂四重唱成員,是劉俠口中的「喜樂寶貝」;每每聽到他們的歌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劉俠聲稱她的病痛都好了大半。這份憐惜,讓成員不僅走出視障的陰霾,投入主的懷抱,更踏上世界巡迴宣教之路,讚頌主的美好。
海外宣教 為福音作見證
1985年成立的伊甸喜樂合唱團,由創辦人劉俠一手催生,原本從事按摩行業的四名視障者,在二十啷噹的年紀下,放棄優渥的按摩收入,轉而投入歌唱訓練,為宣教而奔走。成員之一許秀柱回憶說,合唱團成立第二年到香港宣教一個月,一炮而紅場場爆滿,有些歌迷甚至前來聆聽好幾場;更有人一路追隨他們行程,連簽名(專輯)都簽到手軟。他說:「我們宛如電影明星。」宣教所到之處,許秀柱記得當接獲獄友來電表示,從團員身上看見上帝的存在、神的作為,也改變了自己。許秀柱說,沒有什麼比他們(獄友)得著上帝的愛與力量還令人開心。
(圖片翻攝於歡喜赴約一書)
銀白的眉毛、蓄留的長鬍子,86歲的作家張拓蕪雖然兩度中風,加上原本左半身的不方便,動作緩慢卻不減風采,談話之間,笑點一個接著一個,如果說最高明的幽默來自於自嘲,那麼張拓蕪完全具備這樣的高度,尤其談起劉俠女士,更讓人感受到他們之間那麼率真又親密的可貴友情。
文│王錦萍
劉俠、三毛和張拓蕪三個人自稱為文壇的鐵三角,彼此經常書信往來,他說彼此「談人生、談未來。」當時劉俠住的地方離張拓蕪遠,坐公車對張拓蕪來說實在不方便,幸好後來三毛經常開車來接他一起去看劉俠。
偉人都有距離 劉俠卻是零距離偉人
黃琢嵩在民國77年5月進入伊甸,擔任總幹事,平日未有與劉俠直接相處的機會,兩人開始有接觸為一件巧事,因為劉俠外出需要能駕駛九人座車的同工協助,當天輪值司機臨時有事,託黃琢嵩頂替職務,載劉俠赴約。因劉俠的身體極脆弱,關節一活動就疼痛,不能受車子顛簸,不僅開車的黃琢嵩緊張,連乘客劉俠也嚴陣以待,幸好兩人平安抵達目的地,心神歸位。
至此之後,黃琢嵩與劉俠相處機會越來越多,與她共坐一桌時,常常也只是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有一次,劉俠與高身份位階人士餐聚,黃琢嵩表示在餐廳外等候餐聚結束,而劉俠則堅持讓他一起入座用餐,入席吃菜,直至聚餐結束,他未說一句話,但是劉俠此番動作對下屬來說,更加覺得她平易近人。
曾經到訪未提半句公事 只是關心閒聊
「上帝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當陳俊良讀到哥林多前書12:24時,即想到劉俠,她帶著特殊使命來到世界上,不僅活出積極、自由的人生態度,更將身心障礙者從社會的隱藏處帶出來,做他們的最佳榜樣。
文│王錦萍
現任伊甸基金會董事,和劉俠女士共事多年,並肩開疆闢土「打天下」的陳俊良,憶及當年的點滴往事,對劉俠她的人、她手上做的那些事,仍有說不完的敬佩和嘖嘖稱奇。
俠義之心 人如其名
文│陳玠婷
創辦人劉俠曾經說過家庭是一生當中最珍貴的寶藏。雖然從小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從未將她好奇、活潑的本性隱匿,也從未因身心障礙者身份自怨自憐,反而活得比一般人更為耀眼。
思想自由的家庭 造就不平凡的劉俠
受到家人的關愛,與劉爸爸、劉媽媽與姊姊劉儀、弟弟劉侃、劉儼、妹妹劉儷七人過著和樂的生活,即使在劉俠生病時,每一個人在家中都是不可取代的存在。劉爸爸扛起家中經濟重擔,雖然日子幾度清苦,卻盡力維持子女精神層面的富足;劉媽媽則是家中的掌舵手,培養小孩養成獨立自主、勇於負責的個性。雖然劉俠重病,卻還是齊力維持家中的良好氣氛,不被現實生活壓垮生命該享有的美好,
在伊甸基金會,每一個人都有共同想念的人─創辦人劉俠。劉俠如今已逝世10年,一邊感嘆時光如飛駒,一邊想起她一生所創造的生命奇蹟。同工們之間常常不自覺地說出「劉姊說…」、「劉姊那時候…」時,心裡總是有股暖流緩緩地、安靜地流過,甚至在無形之中給予力量,使我們無所畏懼。劉俠兩個字,極具魅力!
她的個性柔軟又堅強,幽默又灑脫,擁有獨特的生命哲學,是愛和信仰餵養了她。希臘作家普魯塔克曾說過:「我們內心的實現,將改變外在的現實。」如果說上帝是每個人的天父爸爸,而劉俠即是天父爸爸最神奇的作為!她一生的磨難讓人心疼,卻未曾讓人失去希望。
10年能讓我們心中的思念沉澱,化成養份長成一棵大樹,一棵以劉俠為本心的大樹,她的理念是樹根,不停向下紮根,她的愛是樹枝,往四周延伸。與劉俠一起為社會福利打拚的伊甸董事陳俊良,想起她說:「劉俠女士是上帝揀選有特殊使命的使女。」執行長黃琢嵩也滿是懷念及感恩地說她是個平凡的病人,而不平凡於神在其生命裡的改變。
雖然劉俠已逝世十周年,她在世人心中留下的典範,讓身心障礙者看到不同的生命態度,就如路加福音記載:「人的盡頭,神的起頭」,讓我們明白人的靈魂不會隨著肉體腐敗而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