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從4月起,本土確診案例每日新增上萬例至今,政府相關政策隨之滾動式修正。因應確診人數日增,其中不乏身心障礙者,他們無私地提供染疫的經驗作為抗疫策略的修正與參考,盼助大家安度這段疫期。

封面

文|朱聖恩 攝影|王致尹

 

「咳咳咳咳咳…」COVID-19確診已過了3~4週,周玉玲仍咳個不停。

 

周玉玲和先生皆為視障者,5月初,先生喉嚨痛,夫婦倆快篩結果皆呈陽性,撥打1922防疫專線詢問PCR事宜,當時已是週五晚間,聯繫不易,加上精神不濟,遂明日再聯繫。

 

確診前後的輾轉流程

 

家人得知周玉玲夫婦快篩陽性,表示要協助照顧7歲的兒子,但兒子從小皆由父母帶大,不願意與父母分開。一家三口的小家庭,空間並沒有很寬裕,為保護兒子不被傳染,周玉玲在家終日戴口罩,並囑咐兒子與爸媽保持距離、分流用餐。

 

聯絡防疫計程車遇到週末人力較少,幾通電話下來無法直接得到答覆,周玉玲索性步行到醫院,走路加排隊,花了半天的時間,回到家體力都快用盡了。

 

PCR結果很快地出爐─確診。

 

每個確診者的症狀表現不一,像先生僅有喉嚨痛,她則是聲音沙啞、咳到喘、全身痠痛、體力下降。

 

「誠誠,你怎麼在這裡!」昏睡醒來,驚見兒子在旁,貼心倒水給媽媽喝。孩子隱約知道病毒的可怕,擔憂著生病的父母。

 

即使當媽媽的已盡力防堵,幾天後兒子還是出現了高燒症狀,聯繫防疫計程車、PCR等流程又得再次循環。帶兒子到醫院PCR篩檢遇到天候不佳,整個聯絡的過程無法一次性得到解決,得從一通電話轉下一通電話、再轉到下一通電話,中間穿插著等待、中斷、重複確認說明,這對病人也是一種折騰。

 

視障者在疫情下的處境

 

周玉玲在確診期間觀察到了醫護人員面對無數病患的辛勞,也看到了不同族群面對疫情的辛苦。

 

例如:有一位視障者確診後依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自主回報,送出後竟出現錯誤訊息,欲詢問,打了很久的電話才打通。登錄資訊設定多項問題,設計填寫的模式對視障者操作不便,又只能以確診者本人手機登錄,無法請他人代填。這位視障者的年長父母不擅使用手機,只得等哥哥假日回家再協助回報「COVID 19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

 

單就這位視障者的確診經驗,就微微地點出了身心障礙者在疫情遇到的障礙,也點出了數位落差在疫情期間對長者的影響。若是獨居長者染疫,在這便利的數位時代卻有可能被邊緣化,更何況當確診者可能又同時具備了多元弱勢的組合,例如:獨自住在偏鄉因糖尿病失明的年長確診者。

 

圖說:周玉玲分享自身與所認識視障者的確診經驗。

圖說:周玉玲分享自身與所認識視障者的確診經驗。

 

結合自己與幾位視障者的確診經驗,周玉玲歸納出以下三點:

 

交通

視障者多倚靠過去學習定向行動訓練,能夠在日常熟悉的生活圈自行移動。當視障者快篩陽性再到醫院作PCR,取得交通工具不易。在缺乏防疫復康巴士等交通配套措施下,有視障者只能被迫搭乘熟悉的大眾交通工具到醫院作PCR。(編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2022.05.26起實施快篩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研判為確定病例,案例中的視障者快篩陽性時尚未實施。)

 

飲食

獨居或是家人也同時確診的視障者如遇資訊能力不足,無法自行叫外送,將面臨斷炊的窘境,若是居住位置偏遠,無疑又是雪上加霜,故建議可考量防疫送餐之類的服務。

 

一條龍式的服務

周玉玲在連絡防疫計程車時,每到一個階段又分很多層,可能遇到中斷、誤轉,每層都要再重複一次需求,對於染疫後體弱、思緒也受影響的病人,還得處理繁複的流程,更顯心力交瘁。故建議對身心障礙者,若能有一條龍式的便利服務,在協助身心障礙確診者取得醫療資源將更有效益,讓他們早日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疫情從4月起本土確診案例每日新增上萬例至今,政府相關政策隨之滾動式修正。因應確診人數日增,確診者無私地提供他們染疫的經驗作為抗疫策略的修正與參考,盼助大家安度這段疫期。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2.06.17 NO. 424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