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_8234

 

文|伊甸基金會董事長成亮

 

三個屏東來義部落原住民婦女受訪的口述實例

 

【實例 A

 

我還沒進入居服員的工作前…(情緒激動得哭),我先生中風,我小叔是殘障者,剛好收養一個小孩想要送回去…(情緒激動得哭),但我不忍心,我已有感情!當我遇到八八風災,我下定決心還是不要送回去,看上帝如何安排。

 

感謝上帝有憐憫的心!有這樣的課程(指”照顧服務員的培訓課程“)到我的家鄉,我覺得自己很有福份,在我先生中風時我得了憂鬱症,因為加入這個團隊(指“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的照服員團隊”),我的家庭漸漸有喜樂!我慢慢把憂鬱症藥物減少…。

 

有一次我接一個案子,全家都是殘障,也需要金錢的幫助…(情緒激動得哭),想到自己走過的那條路…(情緒激動得哭),她先生洗腎,她自己及小孩有重度憂鬱,我就和她分享我的經歷,現在她已走出來了,我為她高興,也常常彼此分享、激勵!

 

另一個案家問我是怎麼熬過來?為什麼她都沒辦法熬過來?家人越來越分散及紛爭,她先生在洗腎,她本身及小孩是重度憂鬱;當我想要接近她的時候,她說:雖然她那麼多小孩,也沒有得到安慰。我回答:妳要多接觸人、到社區關懷站,想必心情會好一點。我服務她有 2 年多,在她臉上漸漸看到喜樂的表情!我心理也得到安慰,就覺得我走這條路是走對了,就像我小叔那樣,現在每次去社區關懷站,整天都笑哈哈!不像以前好像在等死一樣。

 

我很高興這份居家服務員的工作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人家,人家也會分享給我;就像看到一個老太太臉上看到的喜樂、健康,就覺得有成就感!我非常喜歡這種感覺,所以這份工作要一直走下去,這對我也是一種幫助;之前我吃憂鬱症的藥會覺得全身懶懶散散,當我減少了藥物,並接觸外面的人,這對我的健康是很大的幫助。

 

社區關懷站對像我小叔,及無小孩在身邊,及無人照顧的人是很大的幫助,但是目前只有OO部落和OO部落的社區關懷站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上班時間都有人提供服務,OO、OO部落就只有星期三上班時間有人提供服務,我有一個案家在OO部落,我一、三、五去她家陪她一個小時,她好高興!她說社區關懷站不提供服務的日子,就沒人跟她講話,她就會一個人胡思亂想,只要我去,就有話講。我想沒人跟她講話一定會生病!

 

【實例 B

 

做這份工作已有 5 年多了,對家庭經濟會得到幫助,不管族人缺不缺那個錢,部落族人對身障失能者我們提供的服務,有些人還不知道如何申請,我們去案家後才有一些些了解,每一個身障者的需求都不一樣,所以透過我們可以得到知識上及如何申請及觀念上的各種幫助。

在我個人身上就看到了在教育上及知識的增長,及有了危機意識知道把自己照顧好,減輕小孩子負擔,這是對我個人的幫助。就比如我自己的家庭來說:在家裡發生突變、發生重大事件,不知道要向誰求助之事、資源又要如何申請等,都沒人告訴我,在人際關係上也會受到影響。

 

以我個人來說,我不能走出去與大家團體活動(社區活),我家裡就有一老一小要照顧,我沒辦法走出來打好人際關係…(擦淚)好像走到憂鬱的地步…(擦淚)族人認為我為什麼不參加部落的活動,豐年祭、收穫祭…,因為我被家裡的身障者絆住,在別人的眼裡無法體會我們這些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自己家中的事情不想跟別人講,因為很難開口說家裡狀況。

 

我去案家服務的時候,案家給我的態度,我覺得自己也是這樣,我去案家服務 1 小時,身上的垃圾就有 1 小時…,我到另一案家同樣又有垃圾倒在我身上;我必須學會把剛才在案家累積的情緒重新歸零,我必須告訴自己,不管別人如何說都跟我無關,那也不是我服務的內容,我只是扮演主要的傾聽者,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的傾聽對案家非常重要!

 

總之讓我們完成照顧服務員的培訓,可以在我們自己的部落照顧族人、家人和自己,同時還得到穩定的收入,絕對有助於家庭的經濟,我們非常感謝負責八八災後重建的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給我們的幫助!

 

【受訪者C

 

我媽媽曾說:還好她有生很多小孩可以輪流照顧她。但卻常常說:我生了八個小孩,但照顧我的就只有妳一個或帶著妳的女兒OO兩個,而妳只生兩個,以後誰來照顧妳?像成亮老師所提攜手共老和時間銀行的概念,我們將來可以互相照顧!現在的年代就是需要這種互相的心態,就算不認識的人也能照應,何況是認識的人更能互相照顧,所以我們都非常認同成老師所謂的攜手共老和時間銀行的想法和做法。

 

筆者記得非常清楚,受訪者 B 在取得照顧服務員培訓結業證書時,問我:「老師,我家裡就有一老一小要照顧,我沒辦法外出做照服員的工作,我照顧家人,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服務費用嗎 ? 」我笑答:「當然無法申請!但如果妳和另一位也有家人需要照顧的同學商議好,妳去照顧她的家人,同時請她到妳家來照顧妳家中的老小,如此妳和她的家人就都有熟人提供服務,而且妳們兩人也都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服務費用」;這是否同時解決了「家人需照顧,家庭需收入」的兩難。結果她就想到了受訪者 A,兩人也就因而兩全,走出憂鬱,找回笑容!

 

我多年積極倡導的「社區互助、攜手共老」議題,也因而從倡導,步入了實踐;當然更可貴的是我的原住民學生,不僅學得一技之長,可以留在部落,有經濟力照顧家庭和部落,同時她們已經開始強化部落的自助互助文化。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5.26   399-2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