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教養院教保員沈海花原本是位家庭主婦,多年前的婚姻危機逼著她做出改變,為了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她毅然決定重返職場。在服務身障者的過程中,她找到自己的天職與安身立命之處,並與過去原生家庭的傷痛和解。

 

(圖說:宜蘭教養院教保員沈海花在院內推動「綠色處遇計畫」。)

(圖說:宜蘭教養院教保員沈海花在院內推動「綠色處遇計畫」。)

 

文|林佳勳       攝影|何維綱

 

來到宜蘭教養院擔任教保員前,沈海花當過在宅保母,也曾在育幼院、幼兒園、身障機構、伊甸宜蘭分事務所等處任職,照顧別人對她而言彷彿天職般自然,對於身心障礙者也不陌生。

 

推動綠色處遇計畫

因著在伊甸基金會工作的教會姊妹牽線,沈海花輾轉來到宜蘭教養院擔任教保員,這一待就是20年。

 

宜蘭教養院環境清幽、綠意盎然,喜愛蒔花弄草的她,在院內自發性地推行「綠色處遇」計畫,讓住民們親近大自然。2013年,宜蘭教養院內開闢了一處花園,依著「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言16:31)」之意,取名為「冠冕花園」。

 

雖稱之為「花園」,但當時只是一片沒有泥土又雜草叢生的貧脊土地。沈海花搬來一塊塊被淘汰的木頭床板當作地基,不辭辛勞地運土、堆肥,在花園內種植鳳梨、百香果、花朵、香草植物……等等,將原本荒蕪的土地,打造成生生不息、名符其實的花園。

 

(圖說:維持花園的工作不輕鬆,沈海花卻不以為苦。)

(圖說:維持花園的工作不輕鬆,沈海花卻樂在其中。)

 

維持花園的工作不輕鬆,沈海花卻不以為苦,她最喜歡帶著住民們來花園堆肥、拔草、澆水、種菜、看花,甚至教住民收成蔬果、用薄荷葉泡茶,讓他們在輕鬆自在的氛圍下,透過清洗菜葉、煮水沖茶等過程動動手、動動腦,維持身體機能,學習表達自我需求。

 

為了拓展住民們對周遭環境的感受,不僅是植物,連院貓、院狗等毛小孩都搖身一變成為她口中的「助教」。有時住民在教室內上課或用餐,院貓們在門口探頭探腦,她也不忘提醒住民「貓同學來囉」,願意親近毛小孩的住民就會去摸摸牠們、跟牠們互動一番。一般人心目中再平常不過的行為,對沈海花而言,都是值得好好把握的「療育」機會。

 

(圖說:不僅是植物,連院貓、院狗等毛小孩都搖身一變成為她口中的「助教」。)

(圖說:不僅是植物,連院貓、院狗等毛小孩都搖身一變成為她口中的「助教」。)

 

憑藉信心不怕風雨

個性認真的她在設計課程活動時,總不忘再三審視工作流程與細節,她認為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必須先感動自己」,唯有自己也全心投入,才能藉著課程活動達到照顧及陪伴住民的目的。

 

看似溫和的她,骨子裡其實不服輸又有點反骨。開墾花園的過程經歷颱風過境,幾次嘗試種植蔬果,旁人都不認為能種活,她偏不信邪,吃完水果把種子埋在土裡、或是剪下植物枝椏扦插,每回澆水施肥時,都不忘對它們說說話:「要乖乖長大喔!」憑藉著一股莫名的信心,說也奇怪,花園裡的果樹、花草植物還真的都聽她的話,長得又多又好。

 

面對障礙狀況不一的住民,她也有著同樣的信心。她負責的班級住民障礙從中度到極重度都有,人們大多擔心住民自理能力較弱,往往避免他們使用玻璃、陶瓷等餐具,就怕萬一摔破了造成危險,但沈海花認為他們也有權利跟一般人一樣使用好東西,不曾禁止住民使用易碎材質的茶具。「他們從來沒打破過!」沈海花難掩得意之情。

 

(圖說:沈海花認為課程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必須先感動自己」。)

(圖說:沈海花認為課程活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必須先感動自己」。)

 

身為外省人二代的她,因著班上住民大多為以台語為母語的中高齡者,即便不諳台語,也常被嘲笑腔調不正確,她仍堅持用台語跟住民溝通,只為拉近跟他們之間的距離。

 

這股不服輸的精神,也讓沈海花在服務過程中看見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渴望有所改變和突破。離開高職夜校生活已有30年之久的她,一直心心念念著有朝一日要重返校園進修,甚至還多次夢見自己在夜校讀書。後來她果真考取宜蘭大學,白天在宜蘭教養院工作,晚上則重拾書本一圓夢想,去年已順利取得畢業證書。

 

  綠手指教保員 透過園藝療癒住民(下集)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20.5.22    399-2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