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德養護中心,一群身障朋友不看自己的缺陷,用他們僅能用的雙手創作,打造美輪美奐的藝術品。這次集結聯展,用作品向外人訴說他們生命的河流,如何流出活水的江河。

 

(圖說:李讓用僅能動的右手指創作,編織圖案。)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以前上課時,李讓總是一位旁觀者;沒想到接觸編織後,他竟然是編得最漂亮的一位,愛德養護中心教保老師溫家惠如此地稱讚著。

 

八年前,李讓從事建築工作,沒想到遭遇車禍,頸椎以下受傷,怎麼樣也無法接受變樣的自己。出入移行靠著輪椅代步,如廁得靠他人協助,李讓變得鬱鬱寡歡,心靈也被禁錮了。

 

(圖說:李讓走出困境,用創作沉澱心情。)

 

人生變黑白,李讓不由得產生負面想法。期間,看到其他人的際遇,有臥床比他嚴重的,有和他相似狀況的人,他開始轉念,「沒辦法遇到了,還是要笑笑過一天。」

 

創作時,靠著左手固定,運用右邊僅能動的拇指和食指穿針線作畫。這一天,他用深淺不一的藍色和粉色做搭配,一針一線的縫製著,作工細膩,他謙稱:「是老師教得好。」

 

做繩結編織時,李讓的手沒力,繩結拉不好就不好看,令他大感挫折。後來溫家惠找了小輔具,讓他左手可以夾住、右手施力,解決困難。做出心得,李讓開始挑戰四股編織。

 

溫家惠說,用四條線交錯編織飾品,160公分的長線一邊做,得一邊整理垂至地上的線,防止打結。看著他耐著性子編織,一周就能交出一條作品,速度又快又好。

 

為了給予他們鼓勵,溫家惠將他們的作品擺到市集銷售,提供他們微薄的收入。

 

平時在養護中心縫編織畫打發時間,偶爾思鄉情節,李讓換上電動輪椅獨自騎回八里山上的老家,探望年邁的父母。古厝的一道門檻竟讓他無法邁入家門,只能在庭院和父母閒話家常。溫情的關懷,撫慰寂寥的心。

 

分享心境時,窗外遠方的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到時候淡金大橋做好,我回家就更方便了。」李讓深深的期待著,想家的念頭再度浮現腦海。

 

(圖說:許天正是課堂上的開心果,常逗得大家笑呵呵。)

 

同桌的友人許天正一邊創作,一邊開玩笑地揭李讓的瘡疤,一會兒笑他兩根手指能動剛好還能抽菸,一會兒又說「頸椎=很綏(台語)」,讓李讓搭腔笑了出來。

 

愛開玩笑的許天正,是課堂上的開心果,溫家惠說,有他和許伯綬在,就笑鬧成一片。明知到她聽不懂台語,偏偏喜歡講悄悄話逗她笑。許伯綬下半身癱瘓,也愛調侃她:「你鋸一下我的腿,我會流血,但是沒有知覺。」溫家惠回應:「我才不要勒。」

 

嘻笑的背後,每一位學員有各自的遭遇。62歲的許天正在20多歲時,父母就離世,弟弟經濟狀況也不穩定,他不想拖累家人,處於失依的狀態。於是,許天正的低收複查、托育養護以及穩定就醫,都仰賴中心社工幫他辦理。

 

蓄著一頭長髮和鬍子,是許天正的正字標記。因車禍斜坐在輪椅上的他,身體無法挺直,還要控制腳部張力,「不論是鋸或焊接,學習對他來說是最困難的一位。」

 

溫家惠說,他從來不放棄,熱愛漆器的他,就算疲憊了,還願意做到最後一個下課都沒有關係。

(圖說:溫家惠陪伴這群身障朋友,亦師亦友。)

相處久了,溫家惠和他們亦師亦友,聽他們訴苦,發現他們認為「進來就是等死」,生命找不到盼望。於是她決定為他們舉辦創作聯展,扭轉負面情緒,帶給他們信心。

 

這次主題定為「回」,期盼他們能調轉想法、改變意念,用正面積極的心迎向未來。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9.12    391上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