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麻的身分,一度曾箝制了巧音的心靈;藉由畫作,她可以恣意地揮灑,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她的心不再孤寂,而能自由翱翔。

(圖說:巧音展示自製的心血,有軟陶名片夾與布偶。)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我認為畫畫可以讓人修身養性,還可以陶冶性情。現在的我,只要有空暇的時間,就會沉浸在作畫的喜悅中。」習了七年的國畫,腦性麻痺的巧音在繪畫天地找到興趣,也分享她的生命故事激勵人心。

 

坐在輪椅上的巧音,有一張白皙的臉龐,笑起來眼睛常常瞇成一線。除了習畫,她還喜歡看歌仔戲,一講到此,她眼睛都亮了起來,「我喜歡富含文化的東西……。」

 

她特地展示縫了一半的布偶,屆時布袋戲團若到萬芳啟能中心演出,她將作為謝禮。看著一針一線縫製的布偶,對於手掌無法打開,只能動幾根指頭的她,究竟是如何辦到的?

 

「就先讓照顧阿姨幫忙拿著布偶,我再將針穿入、拉出。」聽著她的描述,才恍然大悟,也感受到她誠意十足。

 

面對人群,巧音侃侃而談,大方地分享她的過往;人生的每個難關,她試著學會淡忘和放下。

 

時光倒回33年前,「上學好難」是她發出的無言嘆息。礙於身障就學觀念尚未開放,學校又缺乏無障礙設施,「有好幾個學校知道我的狀況,都不肯收我。」所幸媽媽輾轉請調到學校,方便就近照顧她,巧音才如願進入小學,那一年她8歲。

 

剛開始上學,巧音寫字又慢又大,作業常常得寫到半夜12點才能完成。但是好學的她一點也不以為意,一句「習慣就好」輕描淡寫的帶過當時的辛苦。

 

媽媽一直是巧音的心靈支柱,有媽媽陪在身旁就是安定她的力量。升上國中後,媽媽幸運的考過升等考試,到她就讀的國中任職,母女緊緊相依。

 

一次放學後,媽媽抱著巧音上樓,一個不慎,巧音從手中滑落而扭傷了腳,痛到站不起來,幸好三個同學見狀合力幫忙,「要不是她們,當下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心存感激的說。

 

身體的囿限,巧音學著突破障礙,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升上高中,巧音是班上唯一的身障生,老師特地指派男同學協助她行動,「有好幾位男同學對我很友善,不管上什麼課,只要是需要更換教室,他們都會協助我,替我搬輪椅。」講起那段過往,巧音的心是甜的,她舉例,抄板書時,她常常來不及,幸好同學會主動協助,或是借她帶筆記回家繼續抄寫。

 

身障的身分迎來善意,卻也有人幫她貼標籤。猶記得上一般學校,老師幫她安排座位,卻遭致同學的冷語嘲諷:「怎麼這麼倒楣跟這種人坐在一起。」巧音當下愣了許久,心中感到無比委屈,忍到放學情緒終於潰堤,向媽媽訴苦:「我不想去學校了。」聽到女兒受到排擠,媽媽心裡也不好受,只能安慰、開導她。

 

完成高中學業,巧音很長一段時間待在家裡,過著封閉的生活。媽媽鼓勵巧音走入人群,於是找到伊甸的萬芳啟能中心,開啟她另一段人生旅程。

 

在伊甸,她開始拾起畫筆作畫,豐富的課程填滿她空白的生活。社工的悉心照顧,同儕互動,在在溫暖她的心房。

 

畫作裡可以窺見巧音作畫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時候,藍色會多一點;心情好的時候,就會用五顏六色。」

 

巧音順勢拿出一個軟陶名片夾,正面是墨綠色的鋪面,上面鑲著水鑽,「這是我接續同學完成的作品。」原本的創作者患有肌肉萎縮症,敵不過病魔纏身最終過世。他在世時,巧音常常開導他,排開他負面情緒。如今,完成品成了她倆的回憶。

 

這次,巧音在「自由飛翔的無障礙世界-身障藝術家畫展暨工作坊」中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看到現場同學有人聽了熱淚盈眶,她驚覺,「原來我可以感動別人。」

 

一場共融藝術,拉近了身障者與一般人的兩端,因著了解,縮短彼此的距離,而更加的包容。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7.16    389期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