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眨眼,成語來到宜蘭教養院已15年,從17歲發病失能到現在,成語已是過60歲的老人了。83歲的哥哥依舊每周騎摩托車來探望他,從不間斷。兄弟一場,這份情懷要持續到老,是哥哥守護弟弟的那份心情。

 

(圖說:成語(中)與哥哥(左)兄弟情深,15年來哥哥每周都到宜蘭教養院來探望他。)

文︱蘇麗華 攝影︱何維綱

 

17歲是一個青春年華的年紀,成語卻從品學兼優的班長,突然發病造成失能,行為急速退化,人生從此變調。40多年過去了,和成語聊天,他的記憶常常停留在學生時期,那個璀璨的年紀。

 

60歲大壽那一天,成語在親友的祝賀下,歡度他的生日。見到成語,頭上永遠戴一頂競選的招牌帽,「那是他的增強物。」社工陳珮瑜解釋,只要提到他表哥  的名字,他就會高喊:「當選!」或是情緒不穩定時,就能轉換他的心情,瞬間開心起來。

 

舉凡有關表哥的照片、報導,成語都百看不厭,老師特地幫他做成資料夾,供他翻閱。成語時不時地拿出來一頁頁的仔細瀏覽,看到一半還會發出開心的笑聲,不難理解表哥在他心中佔據一定的份量。

 

這一天來探望他的大哥,陪著他一起回味報導;聊天時,怕小弟健忘,大哥會考問他哥哥姊姊們的名字,喚起他的記憶。

 

兄弟倆相差22歲,12位兄弟姊妹中,成語是老么,卻和大哥最親。成語失能後,一直都是母親在家照顧。回溯意外發生那一年,突如其來的發病,成語智力退化到孩童程度,送去醫院接受骨髓抽血檢查,在第三度就診後突然無法行走,究竟生了什麼病?成了未知的答案。

 

大哥講起這段歷程,心裡滿是辛酸,「唉,還這麼年輕,遇到了也是沒有辦法……」那時勉強扶著牆壁可以行走,成語成天關在家裡悶得發慌,「他會翻牆呢!」爬牆出去走沒多遠,就會被母親尋回。

 

數十年過去了,成語不再是當年那位年輕力盛的小夥子,到最後完全喪失自理能力。母親年邁,早已不堪照顧負荷,身體每況愈下;後期仰賴大嫂接續照顧重擔,協助他盥洗,如廁等。


 

(圖說:哥哥與成語一起瀏覽表哥的相關照片和報導,回味過往。)

 

母親住院期間,在社福機構服務多年的大哥建議送成語到宜蘭教養院接受專業照顧,母親就算百般不捨,最後只能聽從。成語就這樣進到教養院,那一年他45歲。

 

為了讓母親放心,大哥從成語入住的那一天起,就不間斷的探望小弟,「手足之情,當然要來看他呀!」在大哥看來這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這一堅持就是15年。每到周間大哥要來探望的日子,成語特別開心,雖然表達有限,笑意卻浮現在臉上。

 

回憶往事是兄弟最常聊的內容,在大哥心底總認為哥哥有責任要照顧老么,「成語還很小,擔任消防隊的父親就因公殉職了……他對爸爸沒有印象。」或許是這個原因,他一直扮演長兄如父的角色。

 

母親過世時,大哥沒讓成語第一時間知道,直到告別式前一天,才接他回家參加儀式。

(圖說:成語拿著助行器練習走路,延緩身體功能退化。)

 

一晃眼15年過去了,成語開始步入61歲初老階段,大哥自己也高齡83歲了。「我沒想到時間過得這麼快!」即使歲月如梭,割捨不下的是那一份兄弟情懷。

 

為了怕成語老化,身體功能退化太快,大哥期待成語能持續復健,練習步行。成語也很爭氣,沒有辜負大哥的期望。從站立訓練到步行幾步路,再拉長行走距離,成語都辦到了。

 

「他在寢室還會做平衡感訓練。」陳珮瑜幫腔的說道。復健時,成語在旁人協助下,可以從輪椅移位到助行器行走。為了改善他的長短腳,特別幫他單腳訂製增高鞋墊,讓重心平衡。

 

久坐時,成語容易駝背,職能治療師朱維涓常要求他要抬頭挺胸坐正,另外會帶他做毛巾操,防止肌肉萎縮。為了訓練他爬樓梯,試著讓他提腳一階一階練習。

 

成語期待自己能獨立,於是開始訓練他操作電動輪椅,不過,遇到窄小空間或是電梯內迴轉,還無法操控自如,比如說「停」,就讓他手放開,以免撞到。

 

這一天,大哥和社工陪在旁邊,成語努力走了一小段距離,三人倚著圍籬欄杆時而安靜,時而聊上幾句,日子過得平淡風輕,卻能從平凡中見真情。

 

問大哥想過能陪成語到什麼時候嗎?大哥不疾不徐地說,他還老當益壯到處做志工。一會兒到國小當故事爺爺,還到少年感化院服務,忙得不可開交。他笑言,多動就不覺得老。「我永遠26歲!(26年次)」

 

老老陪伴在大哥和成語身上是甜蜜的負荷,也是當年對母親許下的承諾。大哥的心情是:永遠陪著你。

 

 

 

(圖說:職能治療師朱維娟幫阿成規劃復健課,帶著他做各樣的練習。)

 

資料來源:伊甸園電子報2019.7.10     388下期

 

 

 

 

 

 

 

 

arrow
arrow

    伊甸園電子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